因為,朱元璋即便人不在了,對事情失去了控制。他安排下來的事情,估計越長遠,越容易失效,走向偏差。
畢竟,朱元璋是人,不是神仙。
但是區區四五年,還不至於完全出現問題。
這裡面或許有一些偏差,但還不至於完全無法運作的地步。
姚廣孝面對何夕的責問,沉默了一會兒,說道:「大人,你真對陛下放心嗎?朱允炆在外,有很多用處的。藉助朱允炆這個莫須有的存在,制衡陛下。或許藉助清查朱允炆清洗地方,或者海外。」
「在這一件事情上,我覺得當做不知道是最好的事情。」
何夕此刻深刻的感受到了一件事情。
人生在世,身不由己。
何夕與朱雄英的約定,讓身邊很多人並不滿意。
因為按照傳統權力結構,何夕登上了至高無上的舞臺,他的跟隨者才能得到褒獎。
何夕與朱雄英約定,他最多擔任兩任首輔,就會退下來。但是他退下了,他身邊的人怎麼樣?
是的,何夕儘可能的安排好自己身邊的人。將他們融入朝廷。
但是很多人是不可能融入朝廷的。
就比如姚廣孝。何夕在的時候,姚廣孝是何夕的左膀右臂,天下人誰不側目,稱之為先生。即便是朱雄英也是要客客氣氣的。
姚廣孝一句話,就能左右風雲,攪動朝廷局勢。
但是一旦何夕退下去了。姚廣孝在內閣之中負責情報的官職,立即保不住,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誰還會用前朝之臣。
別人也不會用何夕的親信。
姚廣孝立即就成為了一個無足輕重的局外人。
這樣的前後落
差,姚廣孝能接受嗎?
或者,姚廣孝能接受。畢竟姚廣孝自己並不是一個權力慾望很重的人,他更多在乎的是做事,是刺激。是攪動風雲本身。而不是權力。
但是其他人,何夕身邊的其他人能夠接受嗎?
他們如果不願意,何夕很多事情,都執行不下去的。
更不要,姚廣孝這樣做,並不僅僅是代表了這些人的意見,也有姚廣孝本身的意思。
他從來對政治中所謂的君子協議,不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