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很明白,他擋也擋不住的。
同時也信任何夕的能力,畢竟北京是怎麼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他也是很清楚的。
而今也只能信任何夕了。
何夕說道:「那麼陛下準備一件事情吧。」
朱雄英說道:「什麼事情?」
何夕說道:「在大勝之後,二次南巡。」
對於軍隊,何夕越發明白,要用,也要防著。軍隊與政權的關係,即便是在後世,也是一個大問題,能不能控制軍隊,對朝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什麼事情都需要恰當好處。重文輕武,自然不對。但是矯枉過正也是不行的。所以重用將領,放權讓他們打仗,完全發揮出他們的能力。但是天下大政決計不能出於武夫。
特別是何夕變法到而今,朝廷法度越發繁瑣,各種經濟執行,更加複雜,專業化分工如此明顯,早就不是這些武夫能
夠參與其中了。
所以,皇帝一定在軍中有一定威信。最少讓軍隊成為國家的軍隊,而不是私人的軍隊。
何夕覺得,或許經過軍事改革之後,火器軍隊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對後勤依賴的提高,慢慢的就不大可能出現,那種讓朝廷對軍隊控制失效的軍頭。
但是還是防患於未然。
在整合軍心的時候,皇帝的名分還是很有用的。畢竟皇帝是名正言順,在最底層士卒,他們不大理解為什麼效忠何夕,但是更能理解為什麼要效忠皇帝。
因為皇帝是朝廷具現化的代表。
即便何夕他知道,讓皇帝親近軍隊。或許會擴大皇權。但是奈何在何夕這個位置上,想來想去,也只有這個不差的選擇。
皇帝的存在是有必要性的。
大勝之後,皇帝南巡自然要犒勞功臣,安撫將領,等一系列工作,最重要的是分化拉攏有功之臣,讓他們效忠朝廷,而不是效忠某一個大將,消除潛在的政治危機。
大家都已經習慣了這種政治氛圍與手段了。很多將領也會很識進退,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但如果何夕上位,正統性缺失,何夕很多事情要考慮的事情就太多了。
朱雄英聽何夕如此說,心中大喜。他自然知道這對自己的好處。更視為何夕對他的示好。ap.
朱雄英對於何夕獨攬打權內心很不滿。即便何夕是有功之臣,而今正是用人之際,只是按下而已。此刻朱雄英暗道:「姑父如果願意在南京平定之後,功成身退。其實,朕又何嘗不願意與姑父建立一場,君臣之佳話。而今看來,姑父似乎也有這一場心思。」
「只是」
朱雄英不大相信。
誰會願意放棄權力?或者說,何夕之前的承諾,而今的做法,是不是障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