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子澄看來,南北之戰南方的勝算,就是一開戰,不惜一切代價,努力北進,不管遇見什麼樣的情況,也不能停止進攻,在北京完整轉型之前,獲取勝利。
而今,雙方差距太大,南京病入膏骨,不管怎麼折騰都沒有了。
無力迴天。
丁顯這個主意很糟糕。
但是不用丁顯這個主意,這爛攤子該怎麼收拾?黃子澄都覺得頭疼。
如果沒有丁顯之前的話,黃子澄自然沒有別的想法,就是搪塞過去。但是而今黃子澄覺得自己應該說一些話。
黃子澄說道:「陛下,丁顯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超出朝廷能力之外,以朝廷的能力是不可能做到這樣的。不過,朝廷應該減少控制面,只是控制一些要害產業為朝廷所有,比如硝石,鐵礦,煤礦,硫磺,糧食,棉花都礦產,其他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首先要確保的是前線的局面不崩潰。」
黃子澄這一段話,本質上建議南京朝廷對各行業的一次剝削。
其實這也
是必然經過。
宋代與明代最大的區別。
宋代經過五代亂戰之後,不惜一切代價擴充財源,也就是民間賺錢的行業,幾乎都在朝廷,凡是你能想到了的,能賺錢的產業都是朝廷的產業。.
為了支撐軍需,簡直不惜一切代價了。
從鹽鐵開始,到酒,房產,藥材,茶葉等等。
其實與黃子澄建議一樣,不要去管什麼新鈔舊鈔,直接去管控行業,一個行業一個行業的納入官府管理,不管是什麼手段。是必須官府才能經營,或者說只有官府特許經驗,並將超額利潤上繳給朝廷。
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朱元璋起於百姓,對於百姓有著特殊的感情。所以這些與民爭利的行業,全部打消了,甚至連國內都沒有多少關卡。
這也是宋代商稅佔據朝廷收入一半以上,但本質上,明代商業遠比宋代要發達。
黃子澄給出的解決方案,與宋代的政策不謀而合。
適合不適合,黃子澄不知道,總體上要比丁顯的昏招合適。
只是,這與朱元璋的愛民本意完全背道而馳。
此刻對於南京朝廷來說,這並重要。
朱允炆說道:「好。先生乃天下奇才。可願意出山輔佐朕?」
朱允炆還是有見識,他稍稍一琢磨,就知道黃子澄這個辦法要比丁顯容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