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樣,琉球王國反而很富裕了。琉球王室更是與因為經營港口,參與海貿,賺得也不少。
從這方面來說,他其實是親近北京的。
無他,北京對海貿是非常積極的參與態度。而南京這方面卻很不給力,更因為平定靖江王封鎖臺灣海峽,造成了很多人的困擾。
這一點上,琉球王世子武寧是有傾向性的。
但問題是,武寧內心之中怎麼想,是沒有任何作用的。他作為琉球小國之主,唯一的選擇是依附勝利者,不得罪任何人。
所以他不想在南北之間站隊,而且他也覺得,他也無須在南北之間站隊,畢竟南北之戰的主戰場在陸地之上,與他這個海洋之中的小國,有什麼干係。
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這干係就來了。
方乘風與瞿良才帶領數萬日軍,從長崎一路南下,在琉球停留。
畢竟這個年代,航海是不可能離開陸地太遠的。別的不說,船隻沒有補給,就承受不了。
方乘風也不可能從日本直接攻臺灣,琉球這個落腳點也就很重要了。
至於琉球王怎麼想?根本不重要。
琉球島上,所有壯丁未必有方乘風帶來的軍隊多,琉球王還能有什麼選擇啊?
當然了,方乘風還給琉球王帶來一個好處,那就是琉球王世子武寧,被北京隆武天子冊封為琉球王。可謂名正言順。
至於新任琉球王武寧內心之中,是如何擔
憂。那是他的事情了。
方乘風此刻並不知道陸地上的事情。他唯一知道是河間大戰,已經打響了。至於打成什麼樣子,卻不知道。
畢竟,這年頭的通訊技術,一旦船隻離開大陸,就是一座孤島了。船長具有絕對的權威。有人說,中國古代之所以不發展海軍,也有這個原因,因為海軍幾乎無法用傳統辦法進行制衡。船長決定叛變的話,沒有任何辦法的。
對中央集權政府來說,是一個威脅。
當然了,這也是一家之言。
不過,方乘風與瞿良才對***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畢竟方乘風、方家與何夕綁在一起很長時間了。根本不可能改換門庭,而瞿家更是與南京有血海深仇。
所以這個局面之下,方乘風想的是,儘可能地在海上大勝敵人,從而為北京取得一場勝利,開啟與南海聯絡的通道,如果實在不行。北京朝廷還可以從北京退入遼東,甚至退到海上,與南京繼續征戰。
基於這個想法,方乘風迫切地希望能對靖江發動進攻。只是這一件事情的關鍵不在此地,而是在瞿良才。
方乘風問瞿良才,說道:「而今,這些倭軍可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