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了編練速度。
第二等,就是半火器軍隊。
就是在增加了相當數量的火器,冷兵器與熱兵器摻雜的軍隊。遠端用火器,近戰肉搏。這些軍隊,就是南軍大多數軍隊。還有北軍其他軍隊。
第三等,就純粹的冷兵器軍隊。或許有一些火器作為點綴,但是本質上,火器並不是作戰的主力。
甚至可以說,能用軍隊在作戰之中火器數量的多少,來區分戰鬥力。
雖然不是太準確的。但是大差不差。
而梅殷所部,根基上是西寧軍。西寧衛加上附近幾個千戶所的軍隊。還有一些土司的軍隊,總兵力不過一萬多餘,梅殷一路上收降了一些軍隊。但是西北本身的火器數量就少。
梅殷軍隊本質上是洪武時代的明軍。
不在南北交鋒核心地
區,在很多方面已經落後了。
耿炳文對於拿下蕭關沒有什麼問題,問題是時間,他出兵可不是為了蕭關。是為了支援寧夏之戰,是為了保全西北。
即便是不能完全保全,也要守住一二要地,不能任北軍橫行。
到時候,北軍就不是從一個方向對關中造成壓力了。
這是耿炳文所不希望看見的。
而今蕭關梗阻,如果浪費時間太長的話,那麼耿炳文的想法,也就先泡湯了。
耿炳文一揮手,大軍洶湧而上。
蕭關城頭,更是炮火連連。
雖然說蕭關更多是防禦西北方面,對東南防禦並不多。但是蕭關這樣重要的地方,火器自然不少。耿炳文想要拿下,並不是那麼容易了。
蕭關之戰,
一連打了三日。
在耿炳文的指揮之下,大軍分成十二個批次,晝夜不停。
雖然打得屍山血海,但是打到了梅殷的三寸之上。耿炳文對於守城太熟悉,太明白了。正因為如此,太知道梅殷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蕭關作為險關,雖然是防西北勝過防東南,但並不代表,對於東南方向就沒有一點防禦能力。最少比起尋常關卡,要是勝過很多的。
再加上相當數量的火器,守城還是有一定的優勢的。
耿炳文的人數優勢是發揮不出來的。
但是日夜不停,耿炳文麾下人手多。分開批次也足夠攻城,而梅殷所部最多萬餘。這萬餘人馬守城固然是夠的。但是面對耿炳文,日夜不停地進攻,卻實在難以支援。
只有這樣才能將人數優勢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