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軍情緊急的時候,那也只能硬著頭皮衝了。
而這個情況下,又分出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就是,何夕對火炮一開始的想法,那就是火炮集中使用,以至於在軍一級,有單獨的火炮編制。但是而今另外一個意見也很重要。那就是加強一線火力。
什麼轟不開對方步陣,那是火力不足。
這種情況之下,吳立與盛庸的戰鬥,其實是軍隊改革的一個實驗點。
其次,就是懷慶的確的特殊地形了,懷慶地區對於北京控制區來說,其實是一個戰略突出部,不僅僅要考慮黃河以南的明軍,也要考慮山西的明軍,特別是山西的明軍,居高臨下,吳立部仰攻困難。
一旦山西軍隊發動,很容易截斷吳立部的後路。
到時候,就危險了。
所以吳立進軍的時候,就要特別小心。專門有一個軍在後方不動,就是為了防止這種情況。
再其次,盛庸本身也是一個很難以對付的人。很狡猾,也很勇猛。大戰很有章程。雙
方的戰事打得很散,並不是軍隊少,而是盛庸已經習慣了方圓數里數十里的戰場,總體戰場上人數很多,但是具體到某一個關鍵節點上,不過一兩千人的戰鬥。
盛庸更喜歡層層抵抗,建立優勢陣地,等北軍來進攻。北軍迂迴,盛庸也迂迴,總之,那種集中數萬人在一處的戰場,並不是盛庸所喜歡的。
無他,傷亡太多。
而且防守方有戰略優勢,一旦守的一方願意,再加上堅固的營地,千餘人,就能牽制數千,甚至近萬人一段時間。這種情況也是對兵力的極大的浪費。
於是,從河間會戰開始到而今,因為戰事進入全火器時代。在具體戰術上,雙方戰事,也從點演變成了線。
之前的戰爭,不過,是圍繞著幾個要點,進攻。一旦失去了這個要點,一方面就要總退卻。或者崩潰。這個要點,很有可能是某座城池,或者說是雙方爭奪的一個戰場。
而今卻不一樣了,戰事成為一條線,雙方戰鬥是沿著這一條線進行,一旦從這一條線開啟一個缺口,對方某部,就能形成迂迴。將一方包圍起來,在火器時代,後勤特別重要,一旦後勤供應不上了。
戰事就不用多說了。
之前北軍打南軍的優勢,其實就是以線打點的優勢,南軍是不可能將軍隊完全鋪開,按北軍的密度鋪開之後,是沒有戰鬥力的。而今雙方都有了這種能力之後。
具體該怎麼打仗,對雙方來說都是很新鮮的。
不過。吳立此刻得了後方的命令。自然下令在整條防線上,尋找幾個薄弱點,然後進攻,希望能打出突破口。
懷慶地區是很狹長的,一邊是黃河,一邊是太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