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南京見招拆招
八百里加急的信使,從各地奔赴南京,將北京大軍西出稟報南京。
只是不用他們稟報,朱允炆已經知道了。
錦衣衛只是內部混亂,很多事情理不順。並沒有完全癱瘓。這種最簡單的情報工作,還是能夠做好的。
朱允炆聽到訊息之後,立即召集大臣商議。並專門派人請在前線的傅友德發表意見。
只是,陽謀之所以是陽謀,就是很多事情即便都能看明白,也沒有辦法破解。
雖然說,因為軍事改革的原因,南軍或許打不過北軍,但是最上層將才,卻不乏明白人。誰不知道,關中於關東,有高屋建瓴之勢,關中不保,則山西難以為我所有。
山西一去,區區黃河,難當北方兵鋒。
戰略形態惡劣到了極點。
到了那個時候,就不要想反攻了。能南北朝就不錯了。
但是南北朝分立,不僅僅朱允炆決計不能接受。即便是這些大臣之中任何一位,都是難以接受的。
只是面對這樣的情況,誰也說出上來好辦法。
要在西北用兵,就必須給西北調兵,但是西北凋敝,本地產出不多。陝西凋敝已久,不是一年兩年,不客氣的時候,北宋時候西北用兵,用陝西本地產出,從來不可能供應大軍的。必須從外地調糧食。
而今也是如此。當初北伐盡收西北之民,安置於關中。不過二百萬老弱。即便加上關中百姓,也不過幾百萬口。如何能支撐起大軍征伐。
也就是在西北用兵。不僅僅要派兵,運輜重,甚至連運輜重的民夫也必須其他地方呼叫。而這些運輜重的民夫的口糧,也必須從外地運,如此一來,開支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估計動用數百萬人,才能供應前線幾十萬人大戰。而如此一來,不僅僅陝西民力全部用在戰爭之上,連臨近省份的民力也要透支。不要說徵收賦稅了。
不引起民變就好了。
但是不這樣做?放棄陝西更不可能。
「陛下,」韓國公說道:「陝西不能有失,而今要做的就是往西北調兵遣將。以備不測。」
「陛下,」方孝孺說道:「何賊用心險惡,現在要做的,就是保住西北,等將來再做計較,臣請陛下下令,調四川都司兵馬北上,並令蜀中之糧不用運到京師,直接運入關中,並派遣戶部大臣,調配西南民力支援關中。」看書菈
朱允炆呼吸有一些急促。他也知道,韓國公李祺與方孝孺的辦法,其實都是見招拆招而已。
明知道,跟著何夕的節奏走,這其中必然有問題,但是奈何,不接招問題更大。
不接招的話,戰線直接推到秦嶺一線,對南京來說更加不可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