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危機與風險
方孝孺說道:「以臣之見,應該在南京建立大明銀行總行,接管下面所有的支行,進行換鈔,將大明銀行洪武舊鈔,換成了建文新鈔。從此銀行也可以為陛下所用。」
朱允炆聽了方孝孺的言外之意。
或許,他們也可以如北京那邊一樣超發貨幣。
方孝孺其實比誰都感受到了財政危機了。只是他實在沒有什麼解決辦法。
增加商稅?
何夕增加商稅的前提是,建立了強大順天府吏員,還有整個銀行體系,等各方面的配合,最後才能用最簡單的手段,將商稅徵收上來,須知徵稅從來是一個技術活。
否則的話,下面定一分錢的稅,最低層要交一元錢,其餘的錢,被中間環節層層剝削了。最後上面覺得,我才搞了一點錢,下面都已經揭竿而起了。
崇禎在這方面,堪為反面教材。
方孝孺自然不知道崇禎的。
但是並不妨礙,他對這上面有感悟。
方孝孺是不能對支援的文官體系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的。就連貪腐,方孝孺治理不好,處於每況日下之中,就更不要說體制改革了。
有一句話,君因此興,必因此亡。
雖然這一句話,給人一種宿命論的感覺,但是很多時候是正確的。這就路徑依賴。當一個人因為一個辦法成功之後,他就覺得他能用這個辦法贏得下一個成功,或許可以,但總有一天,這個辦法不能帶他走向成功。反而成為他失敗罪魁禍首。
方孝孺拉攏了很多人,讓自己成為文官體系的代言人,形成了一股,讓朱元璋都不能忽略的力量。
但是方孝孺對這股力量的掌控到底有多少?
是方孝孺依賴這股力量多,而是相反?
這股力量本身就是守舊的。方孝孺想做出改革,根本是不可能,這比自己打自己嘴巴都難,因為這代表著方孝孺政治信用的死亡。
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方孝孺還必須解決問題,方孝孺思來想去,也只有一個辦法了。
那就是超發貨幣。
重蹈寶鈔的覆轍。
從後世看,很多人做法似乎很蠢,但如果設身處地地在這個人的位置上想想,那或許是他能做出最精妙的應對了。
畢竟,在方孝孺看來。何夕能將寶鈔的局面挽回,等將來平定北京之後,他再想辦法不遲。
朱允炆也明白方孝孺的想法,說道:「方先生,而今局面並不好,朕也就不說什麼了。朕不管你做什麼,這財政上決計不能出問題。你好自為之吧。」
朱允炆明白方孝孺的想法,但是並沒有阻攔,甚至不僅僅沒有阻攔,已經準備好,該怎麼與方孝孺切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