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說道:「徐輝祖何在?」
身邊的人立即會意,去召見徐輝祖了。
不過一會兒功夫,徐輝祖就到了。
朱允炆說道:「彰德府的戰事,你可知曉?」
徐輝祖說道:「臣已經有所耳聞。」
朱允炆說道:「你有什麼想法嗎?」
徐輝祖自然有很多想法,徐達對徐輝祖寄以厚望,其實徐達對徐輝祖的培養,也是有矛盾的地方在,徐達一方面希望兒孫能夠太平度日,三代為將,兵家不幸。徐達不喜歡他的兒子依然帶兵打仗。另外一方面,徐達對培養徐輝祖兵法,一點也沒有藏私,別人家很難知道的東西,徐達對兒子毫無保留。將幾十年征戰的經驗,
對戰事的思考,傾囊而出,只怕徐輝祖不能理解,不怕徐輝祖學習得太多。
這也是大多少父母的心態。
一方面想讓兒孫安安分分,理智地認為,他兒子這一輩子大概是難以超過自己的成就,安分守己,守住家業,是最大的期盼了。
另外一方面,又對兒子有不切實際的期盼,希望兒子能有所長進。
更是想將自己一輩子的本事傳承下來,而這個傳承人除卻兒子,還能是別人不成?
徐輝祖自然是想帶兵打仗,對以往的戰事都研究得很透徹,更不要說正在發生的戰事,更是十分關注,有不解的地方,更是去找父親解讀。
他自然對彰德府的戰事有很多想法,覺得盛庸各方面有問題,金生玉更是沒有將自己手中的優勢發揮出來云云。
只是,他到底是徐達的兒子,該有的政治敏感度還是有的。
比如,他知道皇帝在軍事上就是一個白痴。這個評價不是他給的,而是徐達私下說的。
也只有徐達才毫不在乎朱允炆的皇帝權威。
徐輝祖是不敢的。
徐輝祖知道皇帝叫他過來,根本不是為了說彰德戰役的事情,或者說,絕不僅僅是為了這一件事情。
徐輝祖長了一個心眼,說道:「前線戰事不明,臣等不敢妄言,恐傷前線將士之心。」
朱允炆一聽,深深看了徐輝祖一眼,心中暗道:「徐輝祖到底是魏國公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