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明公務員> 第十二章風言風語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十二章風言風語 (2 / 3)

一時間,無數讀書人在報紙上發問。甚至街頭巷尾也都有了議論之聲。與南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何夕在北京,就怕別人不議論。每當看到好文章,就留意姓名。至於很多人怕被報復寫得都是筆名,但是對何夕來說,這些馬甲毫無用處。

小樣,我還能不知道你是誰嗎?

而南京上層對北京的事情議論紛紛,各有感懷,但是在南京主要的報紙上,根本沒有一點體現。好像沒有人知道北京發生的事情一樣。

在這樣的議論之下,何夕想要篡位的訊息被按下去了。

而這個過程之中,何夕發現皇宮中,也就是朱雄英也出手了。將這個訊息給封鎖住。

朱雄英雖然知道,他與何夕遲早有一天矛盾爆發,但是雙方都不想是這個時候。

何夕想要由此引發一場新的百家爭鳴,但是不知道何夕見識太多,見過後世很多理論,但是面對這些人亂七八糟的議論,總覺得沒有超出儒學的藩籬。很多人也不過是何夕的支持者而已。沒有什麼新意。更沒有什麼開宗立派的大人物。

何夕心中暗道:「看來,等人才長出來,還需要一段時間。」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成長週期是很長的。何夕在南京國子監中培養出來的學生,其實都是半路出家,他們的根底是從儒學那邊打基礎的。與何夕學說有關聯,但是並不多。

何夕真正推廣教育,從娃娃開始學習何夕的新學。

其實就是在遼東之後了。甚至河北這些年才開始推廣。而等一個從小學習了何夕的課程,然後經歷過很多事情,一步步成長為大家。大概在三四十歲之後,那個時候,才算是思想成熟,海納百川,有了自己的發揮。

雖然承認這個世界有天才,但是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

有人問,中國什麼時候有諾貝爾獎,答案就在這裡面,中國教育正常是在八十年代,等八十年代那一批人工作幾十年,到達自己的巔峰,產出自己諾貝爾獎級別成就,剩下就是等。等有壽命等到諾貝爾獎排到他。

這還是不帶歧視的情況下。

所以何夕期盼能夠真正產生出本民族的政治思想精華,而不是自己從後世照搬。需要等二三十年後了。

何夕為什麼期盼這樣的人才出現。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出現了,何夕才算是確保大明走上一條嶄新的道路,至於走到什麼地步,只能相信後人了。

經過一系列的醞釀與發揮。

會議第一次開會的時間終於到了。

好在北京城一直在大興土木,雖然隨著北京城營造收尾,漸漸減少,但是並沒有完全終結。在很短的時間之內,改造出一處議院,也是很簡單的事情。

這一次,是第一次議會開會。

有第一軍中的儀仗團來保護會場,這些人其實就是之前大漢將軍,本來是屬於錦衣衛的。而今進行剝離了。錦衣衛是單獨隸屬皇帝的情報機構,將錦衣衛之中的暴力機構給剝離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