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放水也是一門學問。
何夕顯然在這一門學問上,並不是太精明的。
或者說,大明商人都是猴精猴精的。市場上有一點風吹草動,立即有了反應。
他們或許缺少一定的金融學知識,並不代表這些人傻。特別是這些人很多都是何夕扶植起來的,與何夕派系,乃至於整個朝廷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這種情況,何夕很多動作也是很難瞞得過他們的。
即便很多人在政治立場上與何夕是一致的,並不是有意與何夕做對的。但是反應在行動上,本能的保護自己的財產。於是,何夕某得發現,他暗中發鈔,會造成貧富差距拉大不說,甚至會損傷朝廷的信用,讓某些的財力越發強大。
之所以這樣,也是何夕自己說的問題。
何夕在商稅上下了不少功夫。
關稅,公司經營稅,合併的各種消費稅。這才有而今一千多萬元的財政收入。何夕不敢說,他徵稅是完全合理的,畢竟經濟上拿捏的恰當好處,也是需要智慧的。
但是,何夕卻知道,想要透過加稅來補齊軍費缺口,是不可能的。必須用額外的手段。
問題是,從這些工廠主,或者商人手中拿出足夠的錢財。並不是如同對自耕農一樣簡單。
這些人本身背後都有一幫人,畢竟大商賈手中的人力物力要比自耕農多太多了。同樣,商人靈活性也超過了地主。地主們面對朝廷強制徵稅,還能將負擔轉嫁給佃戶。
而這些人豈能不知道轉嫁?
雖然北京朝廷有雄兵百萬,但是在這一件事情上,武力只能作為背景,不能輕易動。動了也是得不償失。
那該怎麼辦?
此刻的何夕不得不承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面對自耕農主體,一個封建王朝是非常合適的,甚至是恰如其分。同樣的,但凡一個理智的皇帝,就知道王朝的根基,就在於自耕農,在於底層百姓,所以維繫底層百姓的生活。打壓中間環境,就是必然。
能做到這一點的,就是明君了。
資本主義制度,大商人,大工廠主,在封建政權看來,無非是無數中間環節的一個。而且是最不穩定的。自然處於打壓狀態之下。
而皇帝,或者說皇室,是不可能獨自管理如此大的帝國,他必須有幫手,這個幫手,也是經過各種遴選的,軍功貴族,外戚,世家豪強,士大夫,最後選出現在的文官官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