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禁軍的軍制,排,營,團,軍,樞密院。
所謂排,這個之前說過,其實就是百戶。
因為要排槍射擊,三排橫列之中,一排將士要聽一個軍官命令,這個軍官就是排長。
不過,因為戰術需要,排長下面負責的人數,就不是一百人了。具體多少。這個還在討論之中。
所謂營,就是千戶編制。
因為,作戰的時候,營作為一個獨立作戰單位,一個完整的軍陣。自然歸一個人負責。如果說排編制人數多少,還有爭論的話,但是營一級別的編制,幾乎有一致意見了。那就是壓縮。
一個千戶,準確編制是一千兩百人上下。很多人覺得,一個營八百人就行了。
一個營下轄三或者六個排,然後營部有一部分騎兵,還有一部分炮兵,加上輜重隊。一個八百人。
當然了,即便如此,還有人建議分營。也就是一個營分成為左右兩部。或者是小營制度。也就是三排橫隊,加
上部分騎兵與炮兵與指揮部,大概在三百到四百人作為一個單位。
何夕覺得,這大概是後來的連這個建制的來由。
不過,戰術上的事情,何夕並沒有多參與。
最後商議覺得,還是要保守一點。也就是八百人一個營。
至於團,是從衛所轉變過來的。團這個名字是何夕定的,但是上上下下沒有一點違和,畢竟營團本來就是中***隊傳統的稱呼。
甚至,即便沒有何夕,後來的明軍也搞了團營制。
一個團,下轄五個營。再加上團部,團部直屬也有騎兵,炮兵等等單位。總共有一千多人。幾乎上與衛所相當。
而團以上,直接是軍。
也算是這一次作戰的經驗。衛所級別上面,需要新的編制。但是有一點需要爭論,那就是這個編制,是固定的還是臨時的。
畢竟,衛所制度之中,衛所上面有都司,衛所指揮使上面有都指揮使。但是實際上,衛所是分開的。都指揮使是不可能完全管理衛所的。只要打仗的時候,才召集起來。
而大軍出征的時候,主帥一般掛將軍印,下面有副將,甚至有又副將,副將的副將。這些人都是各自領著數萬大軍聽主帥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