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加上民夫之類,動用的人力物力何止一百萬啊。
在何夕建立的體系之下,幾乎所有北方人,直接或者間接的支援這一場戰爭了。這一場戰事,對南京與北京兩說,完全不一樣的。
就北京來說,已經有一點點整體戰的感覺了。但是對於南京,特別是南方廣大的地方來說,雖然河北打了兩年了,但是對他們來說,幾乎沒有什麼影響。
甚至很多地方都還不知道河北打仗了。
但是何夕也知道,這種情況下,不可以維持太長時間。否則,北京的財政根本支撐不了。
反正下半年,想要再打這樣的大戰,楊士奇都要逼得自殺了。
而同樣的,傅友德所部看似損失不小。但是實際上,傅友德即便是以水代兵,他也不敢,待在德州了。無他,德州一帶,不,應該說黃河以北地區,一片平原,幾乎沒有什麼天險。
面對這樣的地形,葉沈這一次的戰略,是可以複製的。
也就是數路進攻,遇見一個要點之後,數路合圍。
這個戰略,看似簡單,但是對
於傅友德來說,那是相當無解的。原因很簡單,這樣的戰術,建立在北軍新戰術上,也就是同樣的兵力之下,南軍是抵擋不住北軍的進攻的。
除非糾結數倍之兵。而且,在單位空間之內,兵力簡單的疊加,並不代表著戰鬥力的疊加。甚至人太多,還有可能出現,明明有人,卻派不上用場的結果。
所以北軍分兵越多,戰鬥力就越強,再加上組織性比南軍更強大。各種配合打的更好。
也就形成了這個局面。
單對單的戰場上,南軍還可以用堆人數來抵擋北軍,甚至反攻。但是放在數個戰場之上,這種辦法決然不可行了。
戰役規模越大,傅友德就越難以招架。
這不是傅友德一個人的問題。而是人力有時窮。
不得不承認,人的才華是有高下的。如果是傅友德與葉沈公平對決,葉沈未必是傅友德的對手。但是傅友德面對的不是葉沈一個,而是何夕苦心打造的新思想武裝的軍官團體。
傅友德背後卻沒有這樣一個體系,自然不是對手。
這種局面不改變,即便是傅友德再厲害,也不可能扭轉局面的。傅友德撤退,尋求一個地理上有優勢的地方。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何夕覺得,這很有可能是黃河防線。
不過,那都是未來的事情了。
何夕並不是太在乎的。不管怎麼說,南方局面穩定了。何夕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內部問題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