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不將對手的血流乾,就將自己的血流乾,並沒有第三個選擇了。
但是在火銃戰法上,北軍顯然要比南軍成熟。
當北軍第一列承受的傷亡足夠多的時候。
一聲令下,第一列立即撤退,順著後隊留下的痕跡。撤到後面了。
隨即,又面對火炮一陣轟擊。
然後第二列生力軍已經到位,與南軍繼續對射。
這就是後退決戰法。
從整體上來看,北軍是層層後退的。儘可能保持與敵人的距離,用火力殺傷敵人。
這種戰法層次分明,要求中下級軍官必須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撤退的時候,也不混亂。特別是後一點,尤其重要。
要知道。撤退標準就是達到一定的傷亡比例。再打去就可能崩潰的情況下,才讓撤退的。
這個時候,一旦失控,撤退就變成了潰退。
那就大事不好了。
但是一旦做好了,就能給將士們更多信心。讓他們知道,他們始終是有退路的,上面不會看著他
們被打光的。雖然戰場上,誰都會死。但是火銃對射,更多是運氣,看誰倒黴。只要能堅持下去,上面就會給一條生路了。
如此一來,北軍反而能比南軍承受傷亡。
這種種安排之下,北軍與南軍的傷亡比,大概在一比三。死三個南軍,才有可能打死一個北軍。
而盛庸也看到了北軍陣法精妙之處。但他沒有辦法更改。
一方面,中下層軍官都是冷兵器時代成長起來的。對於火器打法其實並不是太熟悉的。更多是文盲,他們對新知識接受程度很低。
這種在槍林彈雨之中,變陣自如能力是完全沒有的。
這不是一個人的能力,而是一個體系的能力。
在戰場上,營官千戶,排長百戶等這些軍官,必須站在佇列一端。指揮射擊,他們面臨的危險一點也不比冷兵器時代衝陣的軍官差。
甚至還大。
原因很簡單冷兵器時代軍官,都有很好的裝備與盔甲,在戰鬥之中,很難被殺死。但是火器時代不一樣了。即便還有盔甲,面對火器,很多時候也並沒有什麼抵抗能力。
在滑膛槍時代,他們與士卒一樣,面對敵人的槍林彈雨。不過是賭自己運氣好與壞而已。
細細算來死亡機率還要更高一些。
軍官戰死,並不是什麼稀奇的時候,而即便軍官戰死,北軍的變陣也沒有變形,因為有足夠的替補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