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說道:“不知是何事?”
何夕說道:“河間大捷之後,陛下可以登基了。”
之前沒有登基,是因為北京的底氣不足。如果沒有足夠的權威,登基不過是一場笑話,草臺班子而已。但是而今卻不一樣了。一旦河間大捷,令傅友德吃了敗仗,天下人就知道,北京不是輕易可以覆滅的。
這種情況下,北京就可以與南京爭奪一下正統的位置了。
這也是禮部的事情,解縉是朱雄英的人,這一件事情他來辦是最好的。
解縉說道:“下官明白。”
何夕親自將解縉送出宮中。
兩者之間,雖然好像什麼也沒有說。但是對彼此的心思,都很瞭然。
何夕很清楚,作為臣子,他做了不少逾越的事情。如果未來是封建王朝,何夕的下場,好不到什麼地方去。不過是霍光,曹操之中選一個模板而已。當然了。也有可能是諸葛亮。
不過機率太小了一點。
所以,何夕並沒有想過在這個位置做多長時間,這也是經過長時間的思考了。
何夕要做事,需要的是權力。而不時間。
誠然,有些事情慢慢的做,會做的更好,所謂事緩則圓。但是更多的事情,慢慢的做,最後就消失在塵埃之中了。
所以,他必須有說一不二的權力。才能推動大明向自己想要的方向進發。但是這會嚴重的壓縮皇帝的權力,雙方的矛盾不可調和。何夕給出解決辦法,就是自己讓出首輔的位置。
十年,最多十年。
不可能再多了。
而今朱雄英年紀還小,對很多事情上沒有自信。但是十年之後,朱雄英就將近三十了。怎麼說也不是少主了。如果何夕再把持權力,雙方必然爆發一場激烈爭鬥。不死不休。
不過,何夕退一步,不代表他們也不做了。
何夕對未來的計劃,可不是封建王朝。
就好像眼前的解縉。
解縉現在做的事情,似乎古來很多臣子沒有什麼區別。作為皇帝與權臣之間的媒介,安撫雙方,讓情況達到他們想要的目的。維持朝廷大局,而將來皇帝得勢,這樣潛邸之臣,會立即上位。
解縉想首輔這個位置,何夕一直知道。
只是解縉自己都沒有想過一件事情。
現在的他,想當首輔,他想當的是一個如何夕一樣,手握天下大權的首輔,還是一個被皇帝壓制的應聲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