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工部之中一些具體的執行機構的小官,向來是有從工匠之中挑選的習慣。當然了,大多是小官。但是對於葛天工來說,只要是官就行,他不挑食的。
何夕嘆息一聲,說道:“我本來要與你討論一些技術的問題。結果,出了這一檔子事情。”
葛天工說道:“都是弟子的過錯。惹老師煩心了。”
何夕說道:“不說這些了。今後這樣的事情,萬萬不能再有了。我不會給你下一次機會。下一次也未必有這麼好的機會了。”
葛天工如何保證就不提了。
接下來何夕切入正題之中。
何夕問他留下的一些專案,特別是蒸汽機專案的進展。
進入自己的專業領域之後,葛天工變得自信起來,侃侃而談。說得很清楚,幾大問題一直困擾著專案組。
第一就是材料問題。
蒸汽機在執行之中,對各部分機械結構要求是不一樣的。從一開始,打造一臺蒸汽機並不難。難的是讓這一臺蒸汽機執行起來。而不是三天兩頭的壞。
但是這一切都反應到鋼鐵材質上了。
雖然說何夕改良的鋼鐵生產方式,讓大量的,廉價的鋼成為可能。但問題是,這些鋼生產過程,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如果用這些鋼用來打造冷兵器,乃至打造火炮,只要設計合適,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打造能快速運轉的機器,也就是蒸汽機,也就有問題了。
就不說,那種幾萬轉發動機,單單讓蒸汽機帶動轉輪,每分鐘幾百轉,這種耗損對鋼鐵來說,也成問題。
也不能說,無法造出合格的鋼材。
而是不穩定,是論批次而論的。
某一批次可以。但是某一批次就不行了。明明是同樣的操作步驟,同樣的時間,同樣的火候,乃至同一產地的原材料。可偏偏,生產出來的卻不一樣。
何夕對這個情況也沒有辦法。
何夕倒是有猜想,比如火候。現在沒有測溫的儀器,對溫度的判斷,要靠經驗,要看火焰的顏色。這種辦法太粗糙了。或許火焰高上幾度,低上幾度,結果截然不同。
但問題是,何夕有辦法解決嗎?
沒有辦法。
何夕造不出來能測了幾千度高溫的溫度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