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別人狠不算狠,對自己狠才算狠。
今日何夕才真正明白朱元璋的狠辣之處。
何夕忍不住說道:「陛下,你如果這樣做的話,天下必將大亂?」
朱元璋淡然說道:「那又如何?天下大亂,天下大治,本就是尋常事而已,說實話,朕對治理天下從來並不是太在行的,這些年做事,也是束手束腳,唯獨打天下,卻是很有心得體會的。只是,我縱然有此心,也要看看,你有沒有這個決心,如果你自己參悟不到這一節。我也只能在死前帶你走了,省得你將來連一個子嗣都留不下來。」
「記住,成大事之人,無事不可為。」
何夕說道:「大明有現在這樣局面,都是您的心血,您忍心嗎?」
朱元璋說道:「忍心與不忍心,又有什麼區別?朕是天子,就真以為我能掌握天下局面?不是我要如何?而是這天下局勢,就這幾個走向。朕只是做選擇題而已。當然了,而今你還可以拒絕。朕這裡有鶴頂紅,順便拿去。今後,就不用來見朕了。放心,朕會將北京遼東的後事處理好的。」
何夕還能說什麼。
他最擔心的事情,已經解決了。
姚廣孝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何夕擔心的就是朱元璋。因為在朱元璋眼皮下面造反,何夕不覺得自己可以做到。而今有了朱元璋的支援。
自然不成問題了。
只是何夕忽然有一種危機感。
那就是,他真能做到這一件事情嗎?
不為別的。
何夕很清楚這一場戰事,在規模上,慘烈程度上,決計遠遠超過歷史上的靖難之戰。從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參照美國南北戰爭。
不僅僅是一場戰爭,也是工業革命。
可以說,戰爭的龐大需求,足以推動一切最新技術的更新迭代。而戰爭帶來的巨大的紅利,足以讓何夕完成工業革命,乃至於大明內部市場體系的建設。
將大明從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結構,變成工業化國家。
雖然,這一場戰爭,會相當漫長。死傷會更多。何夕自己都不知道,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到底值得不值得。但在朱元璋眼中,大概是值得的。
而且,基於變法形成的政治局面,是很容易反覆的。比如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人死政消,而但是新政治格局,建立在一場戰爭的勝利之上,那是很難改變的。
這或許是最好的辦法。
但是何夕最不想用的辦法。
此刻,他已經沒有選擇了。
何夕說道:「陛下既然下定決心,臣又有什麼可說的。何夕只能拼死一搏。只是,陛下,難道不擔心,此戰之後,大明非朱氏所有。」
朱元璋說道:「你說這一句話,倒是開誠佈公,那麼朕也說說心理話。皇后走了,朕想了很多很多。朕對太子,自以為盡心盡力,普天之下,自古以來,所有太子,都沒有朕對標兒如此愛護,但是結果如何?」
「一開始,朕其實很迷茫,也恨他不爭氣。但是時間長了,也就想通了。正如你說的,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縱然是朕的子女,他們也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選擇,有自己的想法,朕不能左右。人,生而自由。」
「那麼朕又何必為子孫而活?朕這一輩子,也沒有幾年了。朕死之後,躺進孝陵之中,就是你何夕當皇帝,你敢對我如何嗎?況且,你何夕是什麼樣的人?
我不知道嗎?這位置給你,你也不會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