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對士大夫們太重要了。
簡直是一項重要的標誌了。
其實,從國子監中錄取吏員,並不是不可行。要知道,國子監的生員一部分是廕生,也就是父祖有功於國家,賞賜之一,就是蔭國子監。也就是給予兒子一個在國子監上學的機會。
而絕大多數都是下面選上來的,號稱拔貢。從地方府學,縣學之中,拔尖的優等生,被一路考上來,在國子監讀書。其中難度,其實並不比考進士差。
從選拔人才的角度看,從縣學考府學,從府學考國子監,從國子監考吏試,從而成為大明官員,一路上過關斬將的難度,並不比考進士的難度差。
只是科舉的意義早已不侷限於選拔人才了。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與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這些都說明了科舉的好處。
科學制度最大的好處,就是隆重地禮待士人,三年一度的科舉,將狀元列為天下標杆,引導了社會風氣,讓天下人都重視讀書。
也讓讀書人成為了人上人。
這些內容與取士關係不大,更重要在於籠絡人心。確定讀書人高人一等的身份地位。
畢竟,而今很多商人崛起,在很多人看來,簡直是禮崩樂壞的局面。他們更希望朝廷來撥亂反正,讓百姓的民風再淳樸一些才好。
何夕說道:「我覺得,國子監就挺好的。」
方孝孺說道:「這一件事情,已經有很多人署名了。不知道何大人您的意思是」隨即從懷裡掏出一疊奏疏,遞給何夕。
何夕開啟一看,沉默了。
這奏疏文字談不上好,不過是官樣文章,並沒有什麼好看的。正文並不是很多,一兩頁紙,就已經寫完了。而後面卻帶著長長的摺頁。
上面寫著無數個人名,有官職有身份,何夕只是略略掃了一遍,就有幾十個之多。何夕覺得方孝孺這一次不是為了科舉這一件事情,而是給這何夕下馬威賴著。
向何夕宣揚自己的實力與肌肉。
何夕淡然說道:「這一件事情,不是我秘書監可以管的,你可以去向陛下建議。」
方孝孺說道:「這一件事情,自然繞不過陛下,只是提前給何大人打一個招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