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何夕甚至一度,對未來失去了判斷。
大明走向何方?
未來的大明繼承人是誰?
變法如何進行下去?
朱元璋會如何選擇?朱元璋的心意是否有所改變?
無數事情,在何夕腦海之中轉動。
何夕深吸一口氣,開始分析情況。
太子一去,朱元璋可能的選擇,是傳孫,與傳子。
傳孫,則朱英雄,傳子,則朱棣。
在何夕想來,應該別的選擇了。
如果傳位朱英雄的話,對何夕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利好。而如果傳位於朱棣的話,對何夕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
何夕與朱英雄與師徒之情,關係相當不錯了。而朱棣的話,就麻煩了。
朱棣在政治上的傾向,何夕沒有觀察出來多少,但是有一點,何夕必須明白。燕王朱棣其實已經有自己的班底,自己的文武群臣,內外臣僚,燕王的班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文官稍弱,武將方面,也是相當不錯的。
雖然說,拿靖難勳貴與開國勳貴相比,自然是大大不如了。但問題是,燕王朱棣作為一個藩王,麾下能有這麼多將才,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如果朱棣登基的話,何夕能不能在大明決策層之中站穩腳跟?
何夕並沒有多少把握。
雖然說,何夕與燕王之間,有很多合作,彼此之間,關係也不錯。但是合作關係,與君臣關係是不一樣的。朱棣可沒有朱雄英那麼容易改變思想。
甚至可以說,朱棣的思想三觀早就定型了。
何夕也很難改變。
未來與朱棣相處,何夕真正能成為朱棣的親信嗎?
何夕不知道。
所以,何夕內心之中已經確定,他此去京師,要用盡一切辦法,將朱雄英推上儲君之位。而且何夕並不覺得自己沒有機會,因為何夕很明顯的感受到了朱元璋心思不定。
否則說,朱元璋就不會下令讓諸王回京。
這就說明,朱元璋在傳子與傳孫之間,徘徊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