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丁顯這裡,也沒有得到什麼有用的資訊。至於丁顯的下策,是他們早就要做的事情了。
丁顯看他們走,也微微皺眉,他此刻也有一些擔心,就這些人能不能拼得過何夕,何夕在北京做得很不錯的。
北京,銀行。
何夕心中鬱悶之極,有無數話要說,卻說不出來。
此刻的何夕覺得指望這些人支援他發動變法,去改變大明千百年來的面貌,是不是有些太自信了。
何夕從來覺得,統一完善金融市場,對商人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利好。要知道,寶鈔就不用說了,一直在貶值,雖然朱元璋停止大規模發行之後,失去人們信任的寶鈔,面值也不穩定,因為朝廷根本對這方面有所控制,就是放養的。即便沒有人大規模操縱,也不會太穩定的。
這種不穩定,本身就影響做生意。
更不要說銀兩了。
銀兩,看似是一個單位,不,這是幾百個單位。
各地上繳庫銀,是一個標準,各省庫銀,海關銀是一個標準,皇宮用的銀子,叫金花銀,是一個標準,戶部儲存的叫做戶部銀,又是一個標準,更不要說,官員不同,有人動手腳,有人沒有動手腳,不同批次之間,銀子分量也不一樣。
為什麼金銀鋪遍地都是,為什麼兌換金銀,能成為一門專門的生意,以上就是原因所在。
但是即便如此,明代也算好的了,宋代各省各自發行錢幣,最典型的是蜀中鐵錢,根本不能出蜀,各地的分裂可見一斑。
何夕覺得,他做這一件事情,是為大明統一市場掃清了障礙。受益最大的不就是這些商人嗎?
但是何夕發現,這些人並不這樣想。
因為,幾乎整個北京城的商人都聯手囤積寶鈔,想要推高寶鈔價格,大賺一筆。就弄成這個樣子。弄得寶鈔價格直接漲了一成。這代表何夕要付出更多的錢,去兌換掉。
或許有人說,不兌換不就行了。
反正,這有時間限制,到時間直接作廢就行了。這些人不是將寶鈔砸在手中了嗎?
同樣的操作,要看誰辦的。
如果是尋常商人,何夕自然是可以這樣做的。不理會就行了。
但是這不是尋常商人,背後都有勳貴撐腰,何夕不能無視他們。甚至何夕懷疑,這是他們對何夕的試探。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再正常不過了。何夕將下金蛋的雞,全部甩出去了,給了他們。想讓他們的感激,卻沒有多少。不過,在事前感激,事後他們就要想更多了。
看何夕是不是願意讓出更多的東西。
這一件事情,大抵就是這樣的試探。
從寶鈔兌換中搞一筆錢,固然重要。但也要看看何夕的底氣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