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最少不會那麼明目張膽,也有這樣幾個好處。
那就是,百姓不用無償勞動,因為一旦無償勞動,官吏對百姓的壓榨,都是令人髮指的。基本是到後世,很多工程之中,也都會死人的。在這個時代更是,但是問題是,服勞役死了也就是死了。官府壓著,百姓什麼也得不到。民間故事之中,有太多服勞役,一去不復返的故事。連魂魄都不能歸鄉。
而包給其他人,最少死人是要賠償的。從官府直接壓迫百姓,變成了間接。當然了,何夕用腳趾頭就能想到,一定有官府幫助這些大公司壓迫百姓的。但這是需要成本的。
這些公司,也要權衡,在動用政治資源平事,或者餵飽貪官,給工人撫卹金這三件事情上,哪個代價更大。
更不要說,真要出了事情,官府會毫不猶豫地推到這些公司上,而這些公司即便有後臺,在整個大明官府體系面前,也是弱勢的。到時候,會面臨整個公司罰沒,甚至牽連後臺的可能。
更不要說,以利潤為核心的商業機構,以行政為核心,根本連成本這個概念都沒有多少的組織之間,誰更省,功效更高的問題了。
鄧鎮是看好這一塊地。所以,他不想讓李景隆過來搶食。
畢竟,鄧鎮看得明白,這樣的工程,看似朝廷招標,但是最吃政府資源了。鄧鎮作為申國公,在這一塊上,只要其他國公不下場,鄧鎮就沒有對手。
而李景隆恰恰是其他國公。
李景隆立即說道:“哦,卻不知道那兩個賺錢的生意。”
鄧鎮說道:“第一,就是北京城中的土地了。何駙馬準備將北京城中的土地賣給私人,讓他們修建房屋,而今南京城中房子價格是什麼價,你也是知道。而現在的北京,就是將來的南京,坐管收租也好,賣了也好,決計會賺的。”
李景隆對這個生意並不是太感冒。
是的,南京城中房子價格不低,畢竟京師居,大不易,自古都是這樣的。但是南京城的價格也沒有高到什麼地方去?
原因有兩點,第一,南京城外來人口少。
房價高下,本質上是一個供需關係,南京城在朱元璋的努力之下,拼命的擴大,用行政命令引進了無數外來工匠。但問題是,到了這個時候,外來人口,也只有官員。
大明總計才一萬多官員,再加上隨從,妻小。而且這些官員也不會換的很頻繁,整體來說,外來人口並不多。
第二,南京城其實很大。
南京城有五道城牆,知道第五道城牆,終大明一朝,都沒有填滿。這也驗證了一件事情,在非工業時代,城市並不是生產單位,而是消耗單位,這種消耗單位的城市,擴建規模是有限制的。
而蘇州是以手工藝為根基的,所以蘇州城的規模是要比南京城的大。
李景隆對於北京城的定位毫不懷疑。
是大明在北方的樞紐城市,政治中心,對外掌控東北,高麗,日本,漠南,漠北地區,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李景隆對於將來北京的房價會漲到什麼地步,還是缺少判斷。
因為,誰也沒有看過過,工業化城市會怎麼樣推高房價。
所以,在李景隆看來,在房價上做生意,只是一個小生意,再加上,何夕圈定的北京城其實並不小,在規格上,要比歷史上的北京城要大一些,更是從頭開始,不如南京城修建之前,還有一個集慶城。
讓他漲價,又能漲多少啊?
李景隆說道:“那另外一個生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