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馱馬,最多十兩銀子而已。
哪裡比得上救命之恩。
只是張明不知道。
張明見狀,已經起了抽身之心,沒有怎麼寒暄,轉身就要走。只是他不知道自己要去什麼地方?
張宗德心中一動,看出了張明的窘境,說道:“這位兄臺,你是剛剛到京師的災民嗎?”
張明說道:“正是。”
張宗德說道:“還沒有找到去處?”
張明說道:“正是。”
張宗德說道:“我有一個去處?你可有意?”
張明說道:“你不怪傷了一匹馬?”
張宗德說道:“區區一匹馬,哪裡比得上我的命。北京國子監剛剛修建,而今校園都沒有建成,只有幾間房子,但是各地的老師都已經到了。需要很多打雜的人員。晚上看門守戶,我看你身手不錯,我可以帶你過去,當然了,給不了你太多工錢。但是有一點,卻是最重要的。國子監有很多書籍,你如果有意,可以讀書學習。你的子孫,讀書更容易一點。”
這一點倒是不假。
何夕其實有意普及教育,但是這一件事情要做成,太難了。不管是從經費,師資上,都有極大的困難。但是何夕不放棄每一個機會,比如這種營口大學堂下面辦小學堂,錢很好解決,僅僅一所小學堂而已,師資也很要解決,不用老師,僅僅讓學生去上課就行了。
於是,這個模式也就推行開來了。
中國人是最看重教育的,這種小學堂,對於很多大學堂的老師來說,其實不算什麼。
因為古代有一個東西叫做家學。在宋元明之間,戰事頻頻,一片混亂。很多學問都失傳了。很多傳承下來,都是有家學的。而且很多世家大族也有自己的私塾,可比學校的小學堂好太多了。
但是對於,一些與學校要關係的人。比如當地商人,與學校職工很多人都沒有這些人條件,這個小學堂就是一個極好的去處。
張明一聽,說道:“此言當真。”
張宗德說道:“自然當真,我就在國子監任教,不會騙你的。”
張明一下子信了張宗德,畢竟普通百姓對讀書人都有一種盲目的信任。而張宗德這幾年也是一直在讀書,身上有一種尋常百姓身上沒有的書卷氣,這也是看得出來的。
張明也就有了選擇,說道:“那就多謝張大人了。”
張明之所以這樣選,一方面,就是因為國子監這個明頭,張明其實不知道國子監是什麼,聽張宗德說,好像是一個學校。但是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官府衙門。
小老百姓太知道,在官府之中有太多隱形權力的。這與發多少錢沒有關係。
另外一方面,就是讀書。
張明粗識的幾個大字,是父親教授的。他父親也不認識多少字,但是他將自己所認識的字,全部交給了兒子。這就是中國百姓對知識的渴望。張明並不是不想讀書,而是沒有那個條件。
但同樣的,張明而今還沒有孩子,但是他願意給孩子一個讀書的希望。
如他父親對他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