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申國公的心動
申國公有些不敢相信的看著身邊的管家,說道:“這是真的,區區一個小鹽商,不到半年賺了萬兩白銀。”
管家說道:“小的一開始,也不相信。但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這一件事情,都傳開了。”
申國公鄧鎮嘆息一聲,說道:“都說何夕能點石成金。我之前還不相信。而今相信了。”
管家說道:“老爺,是不是”
他沒有說明白,但是申國公鄧鎮已經明白了。他陷入沉思之中。
其實鄧鎮並不懷疑何夕賺錢的能力,也不懷疑他願意下場的話,能分一杯羹,而且是很大一杯羹。就好像開海這一件事情上,誰賺得最多?延安侯陸仲亨。
不要看陸家完全遠走海外了。但其實,人家在海外,有錢,有人,甚至有私軍。在實力上,不在南洋諸王之下,甚至南洋諸王必須誠心實意地叫延安侯一聲陸叔叔。
但是往前幾年,那些眼高於頂的皇子,會這麼客氣對陸仲亨嗎?根本不可能。
從這就能看出陸家的實力變化。
只是鄧鎮要想得更多。
首先,鄧家不比陸家,他老子雖然是國公,但是人已經不在了。世界就是這麼現實,人走茶涼。國公也好,皇帝也好,都是一樣的。就是朱元璋也要為自己身後事擔憂。
其次,陸仲亨也付出了代價。最大的代價,就是陸家不在中原了。陸仲亨死後,陸家也不會在中原。這個代價,到底是值得不值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鄧鎮也要斟酌其中的代價。
什麼代價?
站隊的代價。
鄧鎮雖然是二代,但是父親耳提面授之下,不敢說英傑,但決計不是庸才。有些事情是很明白的。對於將來風暴,也是有預感的。這一點,幾乎是所有頂層政治人物的共識了。
不同的是,這一場風暴會有多大。
有人覺得,不過是新舊交替。算什麼大事。有人覺得免不得了要掀起幾場大案。
鄧鎮並不管未來是什麼樣子的。因為鄧鎮很清楚他要做的,就是穩,不出頭。最少朱元璋在一日,他就老老實實當孫子一日。
是以,與何夕在很多事情上,公事公辦,既不得罪,也不親近。
不是,不知道何夕能帶他賺錢,而是政治上的風險與經濟上的利益要權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