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託於報紙所產生的影響力。
這種新模式下的所謂名流大家,似乎還沒有先例。丁顯自己也沒有意識到。
他今日與往日一樣,看見了各方面的情報。自然也看到了藍玉與何夕的奏疏副本。
他一目十行地看完了。
只是久久放不下來。
他想起當日御前決定,心中有一絲後悔之意,但僅僅是一絲而已,很快就被他自己掐斷了。在他看來,何夕也不過如此。有今日的位置,不就是因為有安慶公主嗎?
他滿懷憤懣,匆匆下筆,寫了一篇雄文。駁斥藍玉徵日之論。
丁顯的文章功底是極好的。他在官報訊息又是非常靈通的。看到的東西也多。一下筆就直戳重點。
他抨擊藍玉擅啟邊釁,為了一己之私利。戰事不休。並將藍玉的各
種私心全部挑破了。並將藍玉之前各種破事,給翻了出去。還是順便一筆,將何夕給帶了進去。在丁顯的妙筆之下,讓人感覺,似乎藍玉所做的事情,何夕都有一份。
丁顯寫得是暢快淋漓。不過寫完之後。
他並不覺得,這種文字能夠發表。
因為太過私人化。
官報乃是官府的喉舌。所以官報上的文字,一般都是四平八穩。這種太過激烈的文字,也最多在最後蓋棺論定的時候才能寫出來。而不是之前。
這一點丁顯自然是知道的。
他寫完之後,很是滿意。隨手放進稿件之中,在他看來,這一篇文章,絕對會被拿下的。也就沒有在意。
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
出了一點意外。
那就是藍玉與何夕的聯名奏疏,已經讓滿朝上下都滿城風雨了。
因為打日本的反對意見太多了。
文官反對,窮兵黷武。大明士大夫對開疆拓土持消極,乃至於反對的態度,幾乎能從鹽鐵論之中找到淵源。鹽鐵論之中的賢良文學之士,他們主張的就是政府儘可能減少開支。減輕百姓的負擔。
戰爭,最好是防禦戰爭。而不是出擊。
反對政府橫徵暴斂。或者說擴大政府開支。這幾乎是幾百年了,是士大夫們的共識了。是金玉良緣。似乎朝廷放棄積極財政,或者軍事政策。天下百姓就會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