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唐大的際遇
唐大跟隨著大隊人馬,將無數輛鹽車押送到營口。
路程倒也不遠。但是唐大卻有一些不願意。因為他的妹妹。
唐大因為家庭背景與製鹽有關,故而在遼東分配到了鹽場之中。而且因為遼東漢人少,高麗人多。唐大雖然年輕,但是也被安排成一個小頭目。管著幾個高麗人。
這些人愚蠢之極,連話都不好說。剛剛開始,雙方都是連說帶比劃的。但是時間長了,大家也都懂對方地話了。甚至唐大也懂了一些高麗土話。
畢竟,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產物,而不是相反。
在這一點上,何夕有些過濾了。如果必須學會語言才能交流,那麼世界上第一批翻譯,是從哪裡來地。
唐大等人情況,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在長期合作溝通之下,雙方理解的詞彙量還都很少。但是並不妨礙雙方地交流。就好像我與我家貓主子一樣,貓主子也不會說話。但我能從貓主子,不同的叫聲之中,判斷他是渴了餓了想出門了,還是發情了。
原則上移民安頓,都是以小家庭為主。大家族一定要拆分的。而小家庭是不會動的。
高麗大家族,有了一算一個,都拆分乾淨了。但是小家庭,都不會動的。畢竟,家庭也是這個時代必然,有家人才有牽掛,才好管理。而且家庭本身也是一個互助的組織。
最少在生產力進一步發展之前,大多數人還是需要的。
唐大與她妹妹唐小妹就被安置鹽場。先在鹽場周圍建了一座茅草房。只有幾平方大小。只有他與他妹妹。好在朝廷管口糧。每天吃飯的時候,讓她妹妹一併去打飯。小孩子不用幹活的。
當時唐小妹就利用這個時間,去大海上揀一些吃的。到了晚上,他們簡單的煮一下,充飢而已。其實這樣的做法,這海鮮也不好吃。不過能填飽肚子比什麼都強。
這也算是勞動人民的智慧。
有他們這個簡陋的風一吹就跑的小家。唐大頓時覺得,幾個月之前,在山東逃荒的事情,似乎已經是上輩子的事情了。
他又看了看鹽車上的鹽。
這鹽都是用筐裝的。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也算是何夕的失誤。
當海鹽生產出幾十斤的時候,還能用麻袋裝,或者說其他的容具,但是這幾個月,幾乎每天都要出上一大批鹽,具體多少,唐大根本想不到。也算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