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之所以這樣想,因為大明就是他的。他的利益與大明利益完全重合。幾乎朕即國家。國家變得更好。對朱元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但是其他人卻不一樣,其他人各有各的利益。大明進步而他們的利益受損,他們會怎麼樣?
朱元璋從來願意用最大的惡意揣度這些人的。
好在何夕也算是瞭解朱元璋,見朱元璋不以為然的表情。將朱元璋的心思猜中了一些,說道:“陛下,這種爭論,就是輿論戰,其中最關鍵的是傳播平臺,而現在最好的傳播平臺,就在我們手中。”
朱元璋說道:“這就等於,戰場在我們手中,想打就打,想停就停?對嗎?”
何夕微微一頓,說道:“陛下英明,真是如此。”
朱元璋點點頭,說道:“不錯。孺子可教。這個辦法不錯。”
何夕之前對朱元璋說的話是真話。
這也是何夕的總結。
六百年前的人與六百年後的人有什麼不同?有太多不同。有什麼相同,也更多的相同。
最少人性本身變化是很少的。
幾百年前,人人想往上爬,幾百年後,人人想做人上人。
幾百年前,人人想當官,幾百年後,也是人人想當官。
悲哀也好,人性也罷,事實就是這樣。
天下間,沒有人不想過好的生活。
何夕堅信自己能夠給天下百姓帶來更好的選擇。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願意跟隨何夕的。練子寧,黃子誠,乃至於劉璟,等一些文臣,他們也是一個時代的精英,不是那種三言兩語就被騙了的,愚夫愚婦。
他們之所有跟隨何夕,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為自己的前程。但是這也有很多是認同何夕的理念。特別是何夕在遼東做的很多事情。
讓人看到了很多希望。
這才拉起一幫人馬。
對於高等人才,很多時候,信念與理念,這些務虛的東西,比真金白銀還有用。
朱元璋說道:“接著說。”
何夕說道:“這一場輿論戰。我們是必贏的,但目的不在於贏,而在於廣泛傳播思想與理念。讓天下人更多明白我們的想法。減少阻力,故而這一場輿論戰不能理解結束。甚至拖延一段時間才好。至於具體拖延多長時間。就要看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