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夕說道:“以韃子的底子,不要說徵召三十萬人了。就是徵召十萬人也不可能支援很長時間。避其鋒芒,擊其墮歸。”
燕王沒有說話,一邊的平安眼神就有一絲變動。
何夕明白,他這個計劃,平安都看不上眼。
無他。何夕本質上,並不是戰場指揮官。他對千變萬化的戰事,只是做一個整體的把握。這個把握,就是砸錢,以本傷人。何夕在軍事上面的才能,與二戰時期的美軍差不多。
使勁砸錢砸物資,儘可能用比較穩健的戰略。
一般來說,只有不遇比何夕還富裕的對手。何夕是立於不敗之地的。而今有被大明體量更大,更富裕的國家嗎?自然是沒有的。所以何夕的打法,一般也沒有對手。
不過是耗費大一些而已。
這對何夕來說,那都不是事。
何夕見過大場面的。那種一天之間,砸進數百億上千億美金的戰鬥模式,何夕都見識過。而今明軍戰事,耗損大多在幾十萬兩,上百萬兩,根本不算什麼。畢竟這代表的是以銀兩計價的物資。並不是銀兩本身。
何夕手中銀子是比較缺乏的。但物資並不缺乏。軍用物資更加不缺乏。
何夕的打法,也不能算錯。
但是而今大明正是氣勢鼎盛,大部分將領想的都是功名馬上取。想要打仗,打勝仗。封妻廕子。對蒙古人從來是,擔心蒙古人逃走,從不怕蒙古人起兵作戰。
怎麼能看得上何夕這種保守的辦法。
果然,燕王笑道:“何弟你的辦法不錯。只是,天朝威震四海。靠的是手中長槍,跨下戰馬。強弓硬弩,而不是坐守。韃子不來則矣,來則必戰。我正愁沒有軍功。何弟有一件事情拜託你了。還請你幫幫忙。將我的燕王三衛快些運過來。”
何夕說道:“這個沒有問題。”隨即何夕寫了一封手令。遞給身邊的人。燕王也寫了一封手令,同樣派人送回。
燕王暗道:“只等燕王三衛到了。再加上長春衛,四位人馬,就是開戰之時。”
其他軍隊的調動,是有些慢的。
遼東的軍隊,要作為日本戰役的後備隊。故而這一次出征,沒有從遼東抽調的意思,而是從北平都司抽調。這自然比不上燕王三衛人馬,容易調動。所以還有好幾個衛所,此刻恐怕還沒有完成集結。
想要加速,也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下手。
不過,燕王匆匆看過了長春衛,作為馮勝的心頭肉。長春衛的實力,不再瀋陽三衛之下。而燕王三衛是燕王的親兵精銳。更是兵精糧足。將星雲集。後世的靖難功臣,有相當一部分都在這三個衛之中。
四個衛所兩萬餘人,在燕王看來,足夠他與風燭殘年的蒙古人掰掰手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