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選擇海洋
張度離開之後,朱元璋說道:“你做得不錯,太平鐵廠算是進入正軌了,我看了張度的報告。太平鐵廠能夠供應工部足夠的鋼鐵,明年春天,估計工部所有倉庫都要滿了。大部分木料都被鐵料放棄,特別是弓箭。工部已經上報,從今年開始,大明的弓箭,都是鐵胎弓。對了,加滑輪那種,所有箭矢都變成了鐵箭。這是朕之前,完全不敢想的。”
其實,就加工長箭來說,鐵比木頭更容易加工。
木料變成箭桿,是需要好幾個工序的。但是鐵箭直接鑄造就行了。即便是鑄造出來的有毛刺,工匠們也可以不管,直接放給士卒,士卒們會自己細細打磨的。
只不過是成本問題。
而且鋼鐵產量暴漲,隨即工匠不夠用了。用鐵箭代替木箭,在材料上貴一下,但是人工費用上就節省出來了。
大明士卒的長箭從木箭變成了鐵箭,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也是一個改變的縮影。
何夕說道:“這都是臣應該做的。”
朱元璋說道:“好了。選擇去哪裡,想好了沒有?”
何夕說道:“臣想好了。”
朱元璋說道:“哪裡?”
何夕說道:“松江府。”
朱元璋說道;“松江?上海?”
“正是。”何夕說道。
朱元璋饒有興趣地問道:“為什麼?”
何夕說道:“海洋在是未來的方向,唯一的世界帝國,一定是海洋霸主。而海洋經營,從來是百年計的。臣覺得,現在就應該經營海洋了。”
這是何夕反覆思量過後的結果。
他分析了朱元璋最在乎的是什麼?想來想去,恐怕是海洋政策了。因為,後世評價朱元璋,對海禁政策,都是批評與惋惜。而且何夕之前,也將海外封王,作為大明藩王的出路。
如此一來,朱元璋豈能不在乎海上。
再加上,何夕自己面對的實際困境。
他一直以為,他要在大明建設工業革命。最大的問題,是思想上,或者技術上的問題,但是真正建設了太平鐵廠,才發現。最大的問題,是資本。
是錢。
大明賦稅,一年三千三百多萬石。其中有各地賦稅,還有軍屯上繳的糧食。各項賦稅收入三百多萬兩。這就是大明正賦。其他方面收入,抄家,追贓,寶鈔濫發等等,都不好計算了。朱元璋一定是有私房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