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明公務員> 第一卷,吾心安處是吾鄉 第五十章 動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卷,吾心安處是吾鄉 第五十章 動手 (2 / 3)

為什麼會這樣?

就是元朝對文化的摧殘。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這是元朝對社會階層的分類。

讀書人僅僅比乞丐好一點而已。

這種情況下,誰還信什麼聖賢書,誰還信什麼子曰詩云。

誠然,元朝後期舉行過一些科舉,似乎將讀書人的社會地位提高了一些,但是奈何,取進士之中,漢人僅僅佔一小部分,而蒙古回回等族裔有更多名額。而漢人之中的南人,也就是原南宋地界的人。更是一小部分的一小部分。更不要說,即便考中進士又如何?

劉伯溫是元朝進士,也是天下奇才。最後下場不過回鄉,即便任官,更多是轉折州縣之中。因為元朝任官重跟腳,也就是出身。

雖然有一些讀書人傳承下來,就好像宋濂。宋濂師承能直接到朱熹這裡,是朱熹數傳弟子。但是宋朝更多的底層讀書人,都不存在了。

這也是朱元璋停了十年科舉的原因,因為選不出人才來,沒有足夠的讀書人。

其實明初的時候,理學並不是太興旺的。原因也很簡單,明初文化本身就在低谷之中,雖然有一些元代遺臣點綴,但是很難說有什麼名家。

各種思潮都有。

就好像有名的劉伯溫,也算是明初一個典型,他就不能算理學中人。

洪武初年科舉的時候,也沒有將理學當成主要內容。

是朱元璋想來想去,最後不得已確定理學作為科舉主要內容。然後由明成祖加強。最後成為了大明治國中心思想。甚至可以說,朱元璋完成了一次中華文化的復興。

只是朱元璋因為自己本身的缺陷,他是成年之後才開始認真讀書的。很多儒學微言大義,他其實不大懂。再加上理學是元代的顯學。最後演變了歷史上的樣子。

而何夕來到這個時期,正是朱元璋對理學進行最後的權衡時刻。如果沒有變化,在數年之後,朱元璋對四書五經進行刪減之後,重啟科舉,就以此為中心了。

大明中樞還是這樣,至於郭桓這種,根本沒有將什麼聖賢書看在眼裡,估計覺得擦屁股都覺得紙硬。

何夕一時間氣得說不出話來。

郭桓忽然抬頭看看天色,說道:“時候差不多了。我不知道你為什麼來見我。但是我並不是傻瓜。你這一次過來,以你為幌子,暗地裡是錦衣衛來查我。我已經看破了,想來,你在這裡,錦衣衛已經開始行動了。”

“只是你忘記了一件事情,有錢能使鬼推磨,而今的杭州城,已經是不姓朱,而姓郭。”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