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諸夏君主共和國
持續種田到1827年,北方聯邦緩緩成型。
該年,準備妥當的北方聯邦主動宣戰燕藩,魯藩則呼朋喚友喊來夏國、吳藩、衛藩、吳藩、交趾藩、楚藩、明藩、南洋五藩國等勢力組建反趙同盟軍予以干涉。
魏東生卻不像毛九忠和原複道那樣貪心,他深知九州分裂已久,速勝容易,久安困難。倘若再演秦二世而亡悲劇,難道魏東生下輩子繼續做劉邦?因此,魏東生從容控制整合進度,既然清醒明白暫時沒有統一地球的客觀物質基礎,索性與不在統一目標之內的安息藩、勝蒙藩、羅藩、蓬萊十四共和國締結自由平等合作條款,承諾絕不擴大戰爭規模。在九州境內的戰略,首先積極防禦姿態抵禦魯藩進攻,避免夏國泛起唇亡齒寒恐懼;其次,北方聯邦的精銳次序衝到燕藩境內,徹底瓦解燕藩王室統治基礎。
1831年,北方聯邦順利兼併燕藩,拆解成三行省和三邊疆自治區。
人口密集地區建立直轄行省,邊疆荒野允許諸藩王室以自治區形式繼續存在。如此兼併燕藩之後,北方聯邦已然坐擁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朔方(內蒙古)、遼陽(遼寧)、吉河(吉林)、塔山(黑龍江)等行省和烏斯藏、域南(新疆南疆)、域北(新疆北疆)、朔北(蒙古)、嶺北(俄羅斯西伯利亞區)、燕北(俄羅斯遠東)等六自治區。
休戰種田七年時間,魏東生正式率軍南攻。
因為策略得當和出其不意,南攻順利到無法想象,北方聯邦部隊短短兩月時間就衝入濟南府。見證魯藩快速潰敗,南方諸藩國驚恐萬分,不知所措。魏東生一邊指揮北方聯邦部隊穩健攻取要塞,一邊重審諸夏一體理念,嘗試外交方式解決問題。
1839年,魏東生率領北方聯邦挺進京都,與夏國皇室和夏國內閣展開一系列談判。
1783年,魏欽喜逝世,嫡長孫魏祖教繼位,是為魏夏王朝第十八任皇帝。
1801年,魏祖教逝世,無子,弟弟魏祖復繼位,是為魏夏王朝第十九任皇帝。
1833年,魏祖復逝世,無子,弟弟魏祖退繼位,是為魏夏王朝第二十任皇帝。
祖字輩三兄弟,魏祖教生於1763年,魏祖復生於1764年,魏祖退生於1766年。
尊王討逆大同盟戰爭結束於1761年,無論浩浩蕩蕩的六月革命諸夏共和國狂瀾,還是終身拒絕篡位的丞相原複道,他們都大幅度改變了皇室權力結構。儘管魏欽喜在歡聲笑語中被尊王討逆大同盟同盟軍送歸京都,內閣秉政制度卻已成為四行省共識,其它藩國也無意挑戰四行省百姓的心理底線。再者,原複道的失敗也是四行省的失敗,夏國國民固然曉得魏欽喜此前被魯藩拘禁在殖民地不得迴歸,還是對無所作為的皇室怨氣沖天。
國民憎恨魏欽喜,原複道建立的內閣制度也輕視只會逃跑的魏欽喜。
魏欽喜這皇帝做的連漢獻帝都不如。
漢獻帝再傀儡,還會有一些諸侯和臣子願意舉著他的旗幟和董卓、曹操鬥爭。與漢獻帝相比,魏欽喜才是真真正正的孤家寡人,朝堂裡全是嫌棄他的白眼珠。若非魏欽喜背後聳立著尊王討逆大同盟軍事力量,許多朝臣都不願意他繼續做皇帝。
如果是其他皇帝,或許還會拼命爭一爭。
魏欽喜卻沒有。
六月革命帶走了魏欽喜所有意氣風發,尊王討逆大同盟戰爭期間的坎坷也磨滅了魏欽喜的稜角。
傀儡就傀儡吧,魏欽喜認命了。
嫡長孫出生,魏欽喜取材“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典故,取名為魏祖教。魏欽喜以魏祖教取名契機,公開表示願意承認現狀,從此國家權柄盡歸內閣。
隨著尊王討逆大同盟同盟軍撤出夏國四行省,民間彷彿龍捲風般迅速掀起追念前丞相原複道的狂潮。魏欽喜為了博取民眾好感,刻意為次孫取名為魏祖復,此復就是原複道的復。
又兩年,保王黨勢力死灰復燃,嘗試聯絡魏欽喜奪權內閣。魏欽喜卻果斷拒絕,併為第四嫡孫取名為魏祖退,警告所有皇室成員:“既然時代已然落幕,我們這些舊人就要老老實實退下。”
凡此種種,魏欽喜的惡名越來越少,漸漸贏得內閣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