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多盞明燈論
新泉港到新泉港都督府,直布羅陀海峽到傀儡科西嘉島,諸夏在歐羅巴高歌猛進。如果沒有意外發生,魏夏諸藩或許將取代現實世界歐洲列國位置,把諳厄利亞、拂郎察、布路斯等國帶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
與多災多難的滿清王朝相比,在地球建立諸夏秩序的魏夏諸藩,已然足夠輝煌。
這樣的演變結果,令魏東生依稀記起了文明的多盞明燈論。
明燈論這樣說:中華是一盞大燈,歐羅巴列國是數盞小燈,當雙方的文明之火都璀璨閃耀時,中華這盞大燈總能更加奪目。可惜,文明之路漫漫悠遠,期間有興盛,也有衰亡。
以最典型的李唐為例,當其強盛時,北滅高句麗,東敗日本,西面呼嘯中亞,盛唐之說名副其實;當其開始衰敗,南詔和吐蕃都能跑來扇臉,盛唐漸漸變成剩唐。自古以來,未有常勝帝國,未有常盛王朝,未有常盛文明。
這就是一盞大燈的劣勢。
強盛時,這盞燈固然是如此的耀眼;衰亡時,這盞燈一旦熄滅,九州大地頓時黑暗到窒息。
而歐羅巴列國卻閃耀著多盞明燈,海洋路線上,葡萄牙熄燈了有西班牙,西班牙熄燈了有荷蘭,荷蘭熄燈了有不列顛;陸地路線上,法蘭西、奧地利、普魯士、俄羅斯,也相繼閃耀光芒。一盞燈熄滅了,又亮起其它燈,或許亮度始終無法與中華這盞大燈相提並論,卻不至於百餘年乃至數百年時間被恐怖暗黑籠罩。
本時空的魏夏諸藩爭霸史,再度驗證了多盞明燈論。
以夏太宗魏安昊分封列藩為始,諸藩興衰不定,卻總有一盞明燈及時照亮九州大地。
1358年到1415年,夏國之燈最亮;
1415年到1464年,魯藩之燈最亮;
1464年到1474年,夏國之燈最亮;
1474年到1528年,越藩和衛藩雙燈齊亮;
1528年到1547年,越藩之燈獨亮;
1547年到1588年,吳藩之燈最亮,越藩、夏國、魯藩等燈次亮;
1588年到1617年,魏藩之燈最亮,魯藩、吳藩、夏國等燈次亮;
1617年到1621年,魯藩之燈最亮,夏國、吳藩、趙藩、魏藩、燕藩等燈次亮;
1621年到1629年,夏國之燈最亮,魯藩、趙藩、燕藩、吳藩、魏藩等燈次亮;
1629年到1738年,魯藩之燈最亮,夏國、趙藩、燕藩、吳藩等燈次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