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春秋到戰國(三)
地理大發現以來,因為海洋藩國在世界範圍內的全面成功,諸夏中央王朝思想愈加牢固。九州熟地是文明之土,其它國家皆是蠻夷。又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越國到衛國,皇室到魯國,都曾因為輕信蠻夷而吃虧,間接變得越來越保守,一國兩制辦法分別治理九州本土和殖民地。
凡此種種,魏夏藩國都輕視九州本土之外的擴張,並不羨慕毛九忠再現蒙古帝國奇蹟。蓋因為,如果領土涵蓋殖民地及勢力範圍,海洋藩國的國土面積也都無比遼闊。皇室、越國、衛國、吳國、魯國等五家海洋藩國,相繼建立日不落殖民地帝國,它們在天竺,在崑崙,在蓬萊,都肆無忌憚地圈地;次級的明藩國、交趾藩國、海星藩國等三藩,也時而戰爭,時而和談,默契瓜分了中南半島。
沿海藩國和邊疆藩國能圈地擴張,毛九忠這樣的百戰百勝豪傑,自然也有資格去中亞圈地。
魏夏藩國允許毛九忠圈地,但,前提是魏國不能影響九州均衡。
魏國幾乎重現蒙古帝國版圖,燕國和唐國業已泛起臣服之心,九州均衡局勢危若累卵。如果毛九忠願意退守勝蒙公爵國,兵不血刃解決魏國威脅,乃是大家都願意見到的最佳結果。於是,皇室時隔多年之後,再次建藩勝蒙公爵國,把中亞地區和波斯也納入魏夏勢力範圍。
可,毛九忠願意接受分宗嗎?
答案是,不願意。
毛九忠接受了勝蒙公爵爵位,卻堅持率軍返回魏國舊土。
魏國公爵毛尚德有心阻滯毛九忠歸國,可魏國將士早就把毛九忠當作戰神崇拜,誰敢與他交戰?即使忠心毛尚德的臣子,僅能絕望自勉:“愧無半策匡時難,惟餘一死報君恩。”毛尚德遲疑再三,無奈選擇束手就擒,忐忑迎接征戰歸來的毛九忠。
毛九忠歸來,立刻整頓魏國王位繼承期間不穩定因素,所有背叛他的文臣武將全都一次性罷黜,繼而以攝政王叔身份統領魏國朝政。如此一來,勝蒙公爵國還有何意義?
壓力之下,魏夏藩國快速組建反魏聯軍。考慮毛九忠近些年百戰百勝軍威,反魏聯軍不敢直接宣戰魏國,而是以平定趙國內亂為由集結十餘萬精銳步騎。反魏同盟設想中,待各藩國以趙國緩衝區從容集結聯軍,然後迅速突襲魏國國都;其它戰線。配合煽動毛九忠新徵服領地土著叛亂,必能一次性打爆魏國。
可惜,反魏同盟既沒有猜到開頭,也沒有猜到結尾。
毛九忠才不是坐以待斃之輩。當反魏聯軍集結到一定規模,毛九忠立刻撕毀永不干涉趙國內政的承諾。1599年,毛九忠率軍突入趙國境內,旋即在薊州府大破反魏聯軍。
薊州府戰役結束,天下震動。有一句話這麼說,戰場上拿不到的,談判桌上也別想拿到。如果反魏聯軍無法在戰場擊敗毛九忠,再敵視魏國又能如何呢?薊州戰役結束,毛九忠威名更勝。因為地理大發現以來的全面勝利,帝國百姓普遍認為“一夏當五胡”,即一萬諸夏部隊能夠輕鬆擊敗五萬蠻夷部隊,就像皇室、越國、衛國、吳國、魯國等海洋藩國能夠四海揚帆,毛九忠在西域的勝利也是理所當然的結果。直至毛九忠在九州本土打贏薊州戰役,帝國百姓才驚悚醒悟毛九忠乃是一員可以載入史冊的真正名將。
軍事觀察員研究魏國軍制,認為魏國軍事戰術源自戚繼光的吳武卒方陣。毛九忠在吳武卒方陣基礎上進行改革,及時批次引進比鳥嘴銃更加先進的燧石銃和便於野戰的火炮,把火銃和火炮的威力發揮到當代極致。就像吳武卒方陣對於越武卒方陣的革新,毛九忠統帥的魏國士卒,已經可以稱為大幅度領先吳武卒方陣的魏武卒方陣。
魏武卒方陣!
聽到魏武卒字眼,大家不禁有些感慨。
越武卒方陣到吳武卒方陣,再到魏武卒方陣,這是魏夏帝國的主流軍事藝術演化史。追溯最初的越武卒方陣,之所以將它命名為越武卒方陣,就是取材於春秋戰國期間由吳起締造的魏武卒。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魏武卒的榮耀傳世數千年。軍事家當時注意到火器大幅度增強步兵,步兵的核心作用越來越強,遂將把步兵當作核心力量運用的越國士卒呼作越武卒方陣。
豈料,取材魏武卒的武卒方陣,再一次在魏國旗幟下發揚光大。
魏武卒方陣沒有侮辱武卒方陣的起源,簡單統計毛九忠的戰績,他的軍事成就或許已經超越了吳起。不計在越吳戰場的屢戰屢勝,魏燕戰爭攻至燕國王都城下;勒石燕然,整合草原部落;西征討滅衛拉特汗國、葉爾羌汗國、布哈拉汗國、希瓦汗國、哈薩克汗國、波斯等國;回師九州,又於薊州府大破反魏聯軍,這樣的軍威連魏東生都要冷吸一口氣。
但,九州畢竟是九州。
經過百餘年海洋貿易滋養和蓬萊殖民地反饋,九州百姓且富且強,最少火器質量和數量都遠超中亞眾汗國。儘管毛九忠如期贏得薊州府大捷,他卻敏銳意識到魏夏諸藩遠比他想象的更難征服。趙國混亂多年,遍地都是或新或舊的軍事堡壘,草原騎兵若敢深入內地突襲,結果必定是全軍覆沒。而若每一陣都以魏國步騎攻堅,魏國人口規模卻不足以維持這樣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