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東生首先把他持有的34.5%魏五家商行股權(股份改制初的30%,錢發群轉讓的4.5%)注入魏和商行,令魏和商會有了實體;其次成立了隸屬魏和商會的子公司魏和證券,令其專項負責魏五家商行的股票交易,並適機擴大業務範圍內。
接下來日子,魏東生頻頻調查杭州府商業潛力,尋找能夠最快崛起的捷徑。
1588年夏,魏東生正嘗試說服某小型海洋貿易商會與魏五家商行合併,北方突然傳來戰爭訊息。
毛九忠開戰了!
毛九忠說到做到,說魏國需要海洋就向海洋鐵血進軍。
但是出乎世人意料,毛九忠選擇的擴張目標,不是大家都以為的趙國,而是意料之外的燕國。
毛九忠的選擇令人驚訝。
蓋因燕國經過多年擴張,不僅面積雄踞魏夏二十藩國之首,人口規模更有1500萬之巨。反觀魏國,才區區210萬人口規模,不足燕國的七分之一,哪有資格一己之力對抗燕國?在毛九忠之前,魏國必須和晉國、趙國、樂浪國等藩國締結遏制燕國擴張的同盟條約,才能有效約束燕國不敢吞併緩衝區的科爾沁部落。
毛九忠瘋了嗎?
事實證明,毛九忠並沒有瘋。
啟動魏燕戰爭之後,毛九忠駭然屢戰屢勝,一路殺到燕國王都遼東府城下。尖門山之捷、廣寧之捷、沙嶺之捷、遼東之捷、海州之捷、蓋州之捷、金州之捷……,毛九忠長驅直入燕國境地,所到之處寧無一合之敵。
魏燕戰爭的發展,驚呆了世人。
早就曉得毛九忠是一員吳越戰爭期間崛起的名將,可誰也沒有想到他竟然厲害到這種地步。
究竟是毛九忠太強,還是燕國太弱?
眼見燕國一路潰敗,各藩國開始事後諸葛亮分析燕國為何敗的如此悽慘。原因找來找去,輿論漸漸歸罪於年老體衰的燕國藩王魏吉雷,若非魏吉雷執意搞中央集權,燕國怎會一觸即潰?若非魏吉雷肆意打壓貴族群體,貴族群體怎會默契地按兵不動,坐視魏兵長驅直入?事後調查毛九忠的進軍路線,各國軍事觀察家甚至懷疑所謂的魏燕戰爭,完全是燕國貴族和毛九忠的裡應外合。
但是,毛九忠沒能完全征服燕國。
燕國畢竟是1500萬人口、700萬平方公里疆域的大國,隨著各地勤王兵的到來,魏燕戰爭漸漸有持久戰趨勢。甚至因為魏吉雷緊急調來野戰部隊增援王都,哪怕毛九忠野戰時三戰三捷,也沒能撕破燕國王都周邊密密麻麻的稜堡要塞。魏吉雷防備貴族突然叛亂突襲王都的稜堡要塞後招,竟成了阻滯毛九忠攻陷燕國王都的意外之喜。
隨著魏燕戰爭持久化,形勢漸漸對魏國不利。其它藩國都不願意見到魏國間接吞併燕國,即使魏國佔領泰半遼寧行省有了出海口,列國也默契地以種種名義封鎖遼寧行省海岸線,間接導致魏國發展海軍的難度暴增十倍。
奈何,人算不如天算。
時間走到1590年,燕國藩王魏吉雷突然逝世。魏吉雷逝世當晚,一些憎恨魏吉雷已久的偽裝者率兵作亂,除了一名近親結婚產生的低能兒,魏吉雷的所有直系血脈都被殘酷屠戮。叛亂者把低能兒魏逢祥捧為燕國新國王,旋即與魏國簽署恥辱的城下之盟,以遼河為魏國東方新邊界,把通遼市、阜新市、盤錦市、錦州市、盤錦市、葫蘆島市等沃土割讓給魏國;北方以貝爾加湖畔為邊界,科爾沁部落及蒙古高原部落全部讓給魏國,魏國則承認燕國貴族對貝爾加湖及更北方的所有權。
此城下之盟,史稱魏燕遼東之盟。
遼東之盟震驚了魏夏帝國所有藩國。
燕國屈辱求和並不意外,燕國內亂到貴族餘孽把魏吉雷直系血脈屠戮殆盡,根本不可能再與魏國進行持久作戰。最讓大家震驚的是燕國割地求饒,不是越國間接傀儡魏國的暗操作,也不是魯國三分河南行省的委婉,而是赤裸裸的割地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