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重走未來路> 第381 一切都在變好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81 一切都在變好 (1 / 2)

第381一切都在變好

領隊善意傳播烏聯價值體系:“聯盟黨最終結論,懶惰不是人種問題,而是這些土著沒有工業社會生活習慣。他們甚至沒有成熟的農業社會生活傳統,土著的懶散習氣不是生來就有的懶散,而是部落生活或者窮困生活滋生的無所追求。”

“就像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變,農業社會的農民,忙只忙在農時,熬過了繁忙農時,就每天閒的蹲坐村頭,亂侃七大姑八大姨的瑣碎八卦;而工業社會的工人職員,從夏忙到秋,從冬忙到春,除了寥寥無幾的固定分佈的國假,連‘世界這麼大,我想出去看看’念頭都成了奢望,更遑論蹲在村頭村尾虛度光陰?”

“然而,農民到工人、職員的轉變,絕不是無法逾越的天塹。既然農民和農民之子可以培養成合格的工人、職員,土著和土著之子或許也能培養成合格的工人、職員。”

“以上是聯盟黨的土著管理國策。”

“住久了烏聯,你就會發現幾乎所有核心區的土著都被集中管理。”

孟海詠聽不懂某些烏聯慣用詞彙:“核心區?”

領隊追加解釋說:“哦,核心區是口語習慣。華國之前有城鄉二元結構說法,烏聯所謂的核心區與否,其實可以視作城鄉二元結構的變種。聯盟黨在烏聯以少御多,有效直轄範圍非常有限,烏聯近期根據行政效率高低把全國分成已改革區、改革進行區、待改革區。溫克、鯨港、呂德等標杆城市都被列入已改革區,這些區域恰是聯盟黨統治力度最強的核心地帶,所以被大家稱作核心區。”

孟海詠越發覺得烏聯像一家殖民政權。

因為人數劣勢,聯盟黨放棄直接統治價值較低的鄉村,優先控制溫克、鯨港這些商業價值或政治價值較高的地區。那些看起來非常尊重土著智商的國策,終極目的或許也是為了更好地剝削土著的勞動價值。

然而,孟海詠並沒有因之討厭烏聯。

或許,這是屁股問題。

孟海詠討厭的和反對的,並不是殖民主義本身,而是自家被殖民統治的黑暗事實。

就像追電視劇,孟海詠一邊蔑視女主角沒有現代女性自強自立性格,卻又無條件痛恨那些膽敢背叛主家的奴婢,彷彿奴婢生來就必須無條件忠誠主家,端的異常精神分裂。原因也很簡單,孟海詠代入的是小姐貴婦主角,只有小姐貴婦主角,才有權力追求自強自立和民主自由。那些奴婢,只能表現她們愚忠的優秀品格和果斷為主家背黑鍋的忠誠,倘若泛起粉碎奴婢與主家邊界的念頭,倘若泛起背叛主家、推翻主家的念頭,都必須是大惡不赦之輩的反角。

雙重標準平移到烏聯,孟海詠頓時也精神分裂起來。

孟海詠只反對被殖民,卻不反對殖民烏聯。

當孟海詠成了和聯盟黨利益一致的殖民者同族,她也自然而然像討厭奴婢背主一樣討厭那些敵視華人的土著。

這種轉變,是潛意識的轉變。

就像追電視劇,孟海詠並沒有浪費時間思考剝削壓迫、人身禁錮、階級矛盾等政治概念,痛恨背主奴婢完全是她自然而然又人之常情的善惡結論。孟海詠此刻也同樣沒有思考殖民政權的罪惡和矛盾,僅僅基於自己的利益,優先支援華裔比例最高的烏聯聯盟黨。

來到目的地聯盟大學,孟海詠也優先融入沒有文化隔閡的華人圈子。

與國內的大學校園相比,烏聯聯盟大學也像溫克機場般又小又破。

聯盟大學前身是納尼亞國立大學,奉行小而精緻的建築規劃理念,三棟小建築群錯落分部在狹長長方形地塊。烏聯建國之後,把納尼亞國立大學四倍面積的戰火廢墟和納尼亞國立大學合併為烏聯最高學府聯盟大學。

話說,納尼亞1991年在聯合國幫助下成為獨立國家,原溫得浩克教師進修學院隨之更名為納尼亞國立大學。為了融入歐美主導的國際秩序,納尼亞國立大學聘請一名英國劍橋大學退休副校長任職顧問,課程設定、師資水準、學籍管理等標準,也都努力向英聯邦大學教育體系靠攏。

建校以來,納尼亞國立大學奉行“大學軟超市”辦學理念,把學生當作消費者,把大學視作出售文憑、資質、技能的商業超市。軟超市辦學理念,把學校培養什麼樣的人才的教育問題,簡化為市場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的教育問題:某些專業近期比較熱門,學校就及時擴大辦學規模,招收更多該專業學生;某些專業遇冷到無人問津,學校立刻撤銷或合併入其它專業。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