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常規貿易思路來說,華國推出API標準,既合情也合理。
華國的產品,賣到歐盟市場、北美市場、日韓市場,需要透過當地制定的稽核標準;歐美日韓的產品,賣到華國市場,自然也得接受華國標準的審查檢驗。特別是API並不影響晶片物理層,無須Intel等晶片製造商支付過多的額外成本,簡單換一種協議和演算法,IFI就變成了API。
然而,這並不是常規貿易。
這是電子資訊產業的話語權之爭。
標準話語權之後是實業底氣。晶片產業,特別是臺式電腦和膝上型電腦的晶片製造以及上下游產業鏈,等利益集團,為了徹底把華國相關產業鏈踩在腳下,遂利用現有優勢逼迫華國政府簽下城下之盟,截斷華國政府利用行政保護髮展自家產業鏈的後路,所以在這小小標準之爭上態度非常強硬。華國今天提出API強制標準,明天就有可能提出其它強制標準,既然如此,索性趁著華國弱小時一腳踩死華國扶持自家產業鏈的決心。
2003年12月,華國質檢總局、認監委釋出公告,宣佈從2004年6月1日起,境內的無線區域網產品必須採用API標準。
Intel的態度非常強硬且激烈,威脅將停止在華國開展無線業務,威脅要對華國“晶片禁運”,摧毀華國已經成型的計算機產業。美國國務卿及商務部也嚴厲要求華國放棄API標準,定性為國際貿易壁壘,在世界貿易組織TO圍追堵截刁難華國。迫於形形色色壓力,2004年4月,華國國家質檢總局、認監委、標準委等被迫聯合釋出公告:無線區域網產品強制採用API標準的期限,無限期向後延長。
這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戰役。
產業鏈的缺失,導致華國註定打不贏這場標準戰。
譬如計算機產業核心部件之一的CPU,Intel、AMD等企業已經形成絕對優勢,華國沒有能力自造攜帶API的民用移動處理器。如果堅持鬥到最後一步,Intel等利益集團宣佈向華國市場禁運一年或三年時間的晶片,必然帶給華國計算機及相關產業沉重打擊。至於獨立更生,把龍芯、申威等晶片做大,短時間內更是弊大於利的行為。真若發展到那一步,就搞成了閉關鎖國,連低端工藝的圓晶廠也肯定慘遭國際封鎖。沒有十年乃至更長時間努力,絕難追上Intel現在的產品。
可是,Intel等企業期間會停止發展麼?
不會的。
以一己之力對抗全世界,從來都不是最優選擇。
最可行的辦法,是維持鬥而不破的格局。華國繼續堅持API標準,卻又輕拿輕放放棄了強制執行策略,准許Intel保住既有利益,繼續發展非相關業務。這種對抗策略,導致了華國無線區域網發展相對落後,筆記本使用者只能選擇聯通的CDMA或移動的GPRS的昂貴套餐上網。
國家是國家,國民是國民。
國家是國民的集體,以集體意志行事;國民則常常基於自家利益思考。國民感受到無線區域網發展的落後,發現API其實毫無技術含量,自然而然傾向反對API標準戰,指責它自欺欺人拖累了華國無線區域網發展。
作為一名普通國民,魏東生前世也曾罵過API。
可攜三十年記憶重生領導智宇發展到今日,魏東生首先需要配合國家的API戰略佈局,其次他的產業佈局也需要API。
原因很簡單,未來拯救地球的量子波動圈,不是黑科技武器,而是基於地球現有科技水平合理設計的最簡單的宇宙尺度下遠距離通訊裝置。除了核心的極小部分量子力學理論應用和光子計算機部件,地球正常發展到2018年,就能無障礙製造量子波動圈的其它配套裝置。
量子波動圈是通訊裝置。
魏東生研製量子波動圈的第一步,就是在通訊裝置製造領域建立絕對影響力,然後利用全球智慧搞定量子波動圈的前置科技。雖然API標準戰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戰役,智宇卻可以利用API產業聯盟大勢趁機發展自己,進而一躍成為華國相關產業的領導者。
2004年到2005年,API標準戰正硝煙滾滾。
這場戰爭,魏東生必須參與。
這場戰爭,魏東生沒有選擇。
這場戰爭,魏東生只能代表前世慘敗的API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