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巍觀察著眾人神情,淡笑,“太上皇的真正用意便是藉著封王,讓朝廷管控九黎族,至於這個人選……”
有大臣道:“既要能哄乖那個孩子,還要有能力控權,只有蘇擎這一個人選了。”
有人不贊同,“且先不說蘇擎如今正在北疆打仗,憑他手握兵權這一點,就不能讓他去西疆,以免埋下禍患。”
“怎麼不能?只讓他一個人去,兵將和妻兒都留在京城,他還敢反了不成?”
這場爭論的結果是,由蘇擎護送阿木爾去西疆,阿木爾封王之後,他以輔臣身份留在西疆,但前提是,不能帶走一兵一卒,不能帶走妻兒,還得隨時向朝廷彙報西疆情況。
宋巍沉吟道:“封王固然能穩定九黎族的民心,卻還是沒辦法緩和楚國百姓與九黎族之間的關係,此事,恐怕還得由陛下定奪。”
趙熙頷首,“帝師所言極是,既然要解決西疆問題,就不能單單隻封王。”頓了下,看向旁邊的人,“三寶,去把朕此前讓你摘抄的文章取來。”
三寶公公馬上轉身出去,不多會兒呈上一個摺子來,“陛下請過目。”
趙熙沒接,“朕就不過目了,你給他們念念。”
三寶公公應了聲是,在所有人疑惑的目光下,他揚了揚手中的摺子,“這裡面是殿試時,狀元郎、榜眼郎和探花郎三鼎甲為緩和楚國與九黎族關係所獻的策略,奴才摘抄了三人答卷中的精髓部分,下面給諸位大人念念。”
眾人屏息凝神,安靜聽著。
三寶公公所念的,的確都是精髓。
第一點,廢除九黎族的奴隸制,讓底層百姓得到解放。
他念的時候還特地說明,三位的答卷中都提到了這一點。
第二點,文化傳播,楚國理應在西疆興建學院,讓更多九黎人有機會學習先進的漢文化。
這個觀點同樣三人都有提及。
第三點,通婚。
這是宋元寶一個人提出來的,他還特別說明,就目前的形式來看,通婚推行的可能性太小,要想推波助瀾,就得讓願意通婚的人嚐到甜頭。
譬如,商人娶一位九黎族女子,則能申報終身減免一定份額的稅。
農民和士子娶了九黎族女子,也是同樣的道理,都有自己領域內的好處。
第四點,封王。
這也是宋元寶一個人提的,他的意思跟太上皇在遺詔上的很接近,就是要那位天選之子回去才能安定九黎族的民心,穩住民心才是推行兩國文化融合的前提。
第五點……
第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