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致青春> 通知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通知

文/陳令孤

是辛夷塢的,電影是趙薇的,青春是所有人的。當一個人開始懷念青春的時候,意味著他/她的青春已經不在了,當一群人開始懷念青春的時候,意味著青春還在。先有香港彭浩翔的《青春夢工場》,而後是臺灣九把刀的《那些年》,再加上現在的《致青春》,兩岸三地的大學生活場景都湊齊了。這些故事的基點都是男女之愛,其次是追逐理想,再其次是反映時代。如果顛倒一下順序,也能成立。雖然三部電影在情節設定上的尺度不同,但在整體風格上其實大同小異,都是殘酷中的感傷。

當電影逐漸淪為娛樂產品,它面對的人群更以青年人為主,所以趙薇選擇這樣一個題材作為自己的導演系畢業作品,很是應景。然而,她的明星光環必定給她的創作帶來巨大壓力,暢銷的廣泛讀者群也必定會拔高觀眾的期望度。所以,這也是一個有利有弊的選擇。但不管如何,有文學作品的基礎,即使電影手法上不夠熟練,也能保證不會流於雷人或劣俗。而事實上,這部處女作算是很成功的,其敘事的沉穩和角色塑造的鮮明讓人驚奇。電影的前三十分鐘非常精彩,一系列的個性情節烘托出極具趣味的感染力。但是隨著故事推進,到了後半段,就顯得有些鬆散。雖然電影也企圖透過幾個突然增加的重口味情節重新燃起觀眾的激情,但整體上還是洩氣了。

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想必有二:一是很多在前半段作為配角的人物,到了後半段突然加重了分量,如大鬧超市的朱小北、在墓地送花的張自然、突然迴歸的林靜等,他們命運的獨特性分散了觀眾對主線人物的關注;二是作為新導演的趙薇,或許會像很多初入行者一樣,總是想把所有的東西都表達出來,捨不得丟棄,最終就會造成雜亂。所以,《致青春》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看,前半段是一個愛情故事,主要講述鄭微和陳孝正如何從“冤家”到“一家”的過程,充滿趣味;後半段是一個時代劇,以群像的方式展現在時間的潮流中,各色人物的命運和情感走向,充滿了傷感。

當這一切都過去之後,我們再回頭看,會發現電影早在開頭就奠定了基調和渲染了主題,那就是鄭微手中被風吹跑的錄取通知書。從這個有些夢幻色彩的鏡頭中,我們可以看出趙薇六年的研究生生活還是學到東西了。當鄭微收到通知書,以為自己可以和林靜在一起了,可以擁有幸福時,通知書卻突然被一陣風吹走了,他們奔跑著去追逐,但最終沒有抓到。《致青春》中的所有故事都是如此,最初看起來很美好的東西,悉心經營的東西,會在瞬間消失,讓人猝不及防。愛情是這樣,其它事情都是這樣,所以,題目才會叫“終將逝去”。

像這樣“飄飛”的鏡頭在電影史上比比皆是,往往都是電影的主題訴求所在。如《阿甘正傳》中一開始就飄飛了好長時間的羽毛,《毒太陽》中一輪穿過城市停留在視窗的太陽,還有《孔雀》裡的降落傘。恰好,《致青春》的編劇李檣也是《孔雀》的編劇,可見這種手法的相似性。隨著這張通知書的被吹走,鄭微此後的經歷多次遭遇“得而復失”。和陳孝正在一起了,陳孝正卻出國了;要和林靜結婚了,林靜卻被另一個女孩深愛著,她只有放棄。最後,陳孝正重新回到了鄭微身邊,但是電影沒有明確交代他們是否結婚,就像之前並沒有交代通知時是否被抓住一樣。然而,既然鄭微可以順利進入大學,我們也就可以推測到電影的結尾會是什麼樣子了。

情節熟悉但不落俗套的喜劇元素是《致青春》的商業成功之處,當那些我們在大學時做過或想做的事出現在銀幕上時,其源自真實生活的魅力帶動了我們心中的窺視癖,我們看到了別人的生活,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然而,這部電影的最大優點還是在於人物的塑造。男女兩個宿舍八個人,戲份有多少的差別,但分量卻沒有輕重的差別,每個人都能給觀眾留下一定印象。而電影之所以做到了這一點,就是把人物放在了典型的情節裡。如胖子被女生睡了、張開送花、許開陽親鄭微、黎維娟的農民工男友等,他們的性格在這些事件裡被定格了,也就烙上印跡了。

《致青春》在講述愛情故事的同時,某些細微之處也含有對時代政治的隱喻,是用喜劇的方式來表達集體概念下的悲劇,如宿舍管理員、報幕員、校保衛處人員等人物的行為設定,就能明顯讓人感受到與生命本質的衝突。從當下來看,《致青春》算是一部帶有文藝氣息的商業片,它的成績可以用票房來衡量,也可以不用票房來衡量。假如再過若干年,它能和《陽光燦爛的日子》、《頤和園》這樣的影片並列成為探討話題的話,那就說明它真得厲害了,因為這些作品都是一個時代的畫像,是要為後人做教材的。

(就我個人來說,在我聽到開頭熟悉的“山羊皮樂隊(Suede)”的音樂時,我就意識到自己會喜歡上這部影片,因為那也是我曾經非常痴愛的樂隊,那迷幻的旋律,那搖曳的腔調,那激情的演唱……當電影能喚起回憶時,它已經雕刻了時光。)(文/陳令孤,轉刊載請聯絡)2013/4/24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