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更迭,迴圈往復,春去秋又來,又到了舉辦比武大會的日子。
這次的比武大會,時雨早已躍躍欲試,他如今雖已年滿十六歲,但是隻有透過了成人禮,才真正的算是一個大人。
這場比武對時雨有著特殊的意義,到時,時家的一家老小也都會到場,見證時雨人生的轉變。
這個擂臺上即將舉辦的不光是一次比武,也是一場儀式,即將成人的孩子們,都將透過這一擂臺向眾人展示自己的武功,並讓眾人見證自己的成人禮。
第一次在比武大會上站在這個擂臺上的人,無論輸贏,都是值得肯定的,輸,知恥而後勇,贏,再接再厲,這就是成人禮的意義。
比武有其特定的規則,除了規定年齡太大和年齡太小的人不能參加以外,還按年齡劃分為兩組分開比武,十六歲到二十六歲的為一組,大於二十六歲的為另一組,年齡越大者,經驗、武功都略高一籌,這樣的分組,能讓比武更公平一些。
比武的最終,贏下所有對手的人,被稱為魁首,是有所獎勵的,這個獎勵,正是由時雨的叔叔,時振林打造的一把兵器。因為分為兩組,所以每年都會由此產生兩把稀有兵器。
在村中,時振林的大名幾乎無人不知,近幾年來,村裡每次舉辦比武大會,都是採用他打製的兵器作為獎勵品,人們只要一看到,兵器上刻有一把特殊的鐵錘標誌,就知道這是出自時振林之手。
眾所周知,刀、劍這類物品都是由鐵打造的,而鐵在村中具有很高的價值,再加上這把刀、劍出自時振林之手,人們一旦獲得,都會將之安分於家中,好好收藏起來。
今年這場比武,作為獎勵品製作人的時振林打起了自己的如意小算盤。
今年,是時雨的成人禮,所以他製作的獎勵品,是偏向時雨的,從以往與侄子的交手中,他能看出時雨有幾斤幾兩,他估計時雨至少有五成把握能奪得魁首,假若時雨真能奪得魁首,而製作兵器的權力又在他手上,那他何不為時雨製做一把正需要的兵器呢。
正是出於這樣的盤算,他特意打造了一把獵刀,精心製作,刀身上佈滿細細密密的紋路,美觀、精巧、大方,是時振林對時雨多得魁首信心的厚寄。
在村中,打獵是有一項家族傳統,也是一項具有一定危險性的活動,所以子女在未成年之前,一律禁止參加打獵,但是到了成年,男子一律都要參加打獵,這是村裡的習俗,是祖宗定下的規矩。
時雨早就盼望著去打獵,不過他也知道只有等到成年以後才能嘗試,到時候,父親他們會傳授打獵的經驗和技巧。
打獵是在茂密的叢林中進行的,這時,就需要一把稱手的獵刀,既可用來劈砍樹木,掃除荊棘,也可用來撲殺獵物,以防萬一。
時振林花大量時間,精心製作的這把獵刀,是為時雨而做,不過卻要看他憑本事取得,人人皆有機會,所以不算違規。
秋季,是收穫的季節,亦是獵物最為肥美的季節,比武大會一過,村裡的人就開始活躍起來,向村子的四周的叢林中進發,尋找獵物,待獵物到手,又把它抬會村中,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
比武第一輪由抽籤決定對手,然後依次決出勝者,再在下一輪中決出勝負,直到最後一輪只剩兩人,決出魁首。
經過抽籤,時雨第一輪的對手名叫張虎,是個比時雨大幾歲的年輕人。人如其名,虎頭虎腦,眼神中卻帶著堅毅的目光。
既是比武,首重敬義,點到為止,不可遷怒於人,更不可痛下殺手。這是宋仁醫在比武之前宣讀的規則條例。每年的比武,他都是村裡人請來的裁判者。
待到觀眾都已就位,臺上兩人相互施以抱拳禮,拉開架勢,敲起鑼鼓,比武也正式開始。
比武自由發揮,可以使用兵器,也可以比試拳腳,為防止誤傷,兵器都為木製,做成鈍器,點到為止。
比武雙方中,當一方不選擇使用兵器的情況下,另一方一般也不會使用,顯得有所勝之不武。
時雨與張虎在第七場登上擂臺,擂臺兩邊各有一臺階梯,比武雙方一人從一邊上去,然後在擂臺中央,腳底下一個巨大的“武”字上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