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首輔家的長孫媳> 第750章 倭廷動/亂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50章 倭廷動/亂 (2 / 2)

蘭庭又提起了他當日的懷疑:“我也疑心過岳丈在福建遭遇倭亂一事,曾經調察過那起事故,申適有個族叔,正好在倭亂之前病故,福州申門確然在為親長舉喪,所以岳丈不便長住暫時移居別苑的說法倒也成立。我當然也留意了倭亂髮生前不久,蕭讓及魏謙遇刺身亡的兇案,而那起兇案,最終察實為當年職任內閣之一的大學士孟進,和東瀛幕府勾結。”

“孟進和申家可有關聯?”春歸對這件事顯然知之不深。

蘭庭搖了搖頭:“並無任何關聯,既不是親友更不是政敵,不過當年審辦這起兇案的都察院左都御史姚宏,與申適乃是同年,但正因為他們有同年之誼有所來往並不能稱為疑點,而我調察這起舊案時,姚宏已然過世,所以並沒有任何收穫。”

“我也是被擄去了東瀛夷島,才逐漸察知了這起兇案的全貌。”顧濟滄喝了一口酒,他

這時的情緒已經完全平復下來:“我雖為倭國俘虜,但從未灰心,確然是在離國之日便開始盤算著如何脫身回國,託申翃良知未泯的福,才得以偷生,我也極其清楚第一步計劃便是爭取那幫倭寇的主公,也即北條大名的信任。”

“什麼叫做大名?”春歸十分好學。

“蘭庭能否詳釋?”顧濟滄忍不住再對女婿進行考較。

“類似於中原古國的諸侯王。”蘭庭向春歸解釋道:“東瀛本國政權為幕府掌控,不過在元朝時便逐漸已經勢微,各地掘起的名主就有如古時割地稱霸的諸侯王,而猖厥於打劫我國沿海的倭寇,實則多為東瀛各方大名的私兵。太祖立國時,曾經數番遣使至東瀛,以圖與東瀛朝廷修復關係,但倭廷因為處於分裂動/亂的境況,數番遣使竟然無果,而倭寇劫掠日漸繁複,所以太祖曾經嚴令禁海,頒佈‘片板不許下海’的政令。”

顧濟滄聽蘭庭能將太祖朝的政令侃侃而談,他就乾脆悠悠閒閒的泯起了清酒,還不忘給春歸挾一箸肉菜,提醒她不妨邊聽邊吃。

“不過所有的政令都會隨著時移事遷發生變革,東瀛國足利幕府控制了政權後,開始肅清海盜,主動修復與我國之間外交,禁海令便被取消,只無奈的是足利幕府的政權又漸漸衰亡,東瀛政局再次陷入混亂。而成祖之後的君王,並未再行禁海政令,倭寇對我國沿海的燒殺劫掠越發頻繁發生,弘復六年,曾有言官諫議與倭廷徹底斷交,孟進卻持反對意見。”

“這是為何?”春歸問。

“孟進並不認為劫掠我國沿海的倭寇為倭廷即幕府組派,所以主張我國應當扶持幕府,利用倭廷控制各島名主,才是蕩平倭寇的根本辦法。”蘭庭道:“然而蕭讓和魏謙的兇案一出,察實的結果卻是監察御史蕭讓,因指揮僉事魏謙提供線索,懷疑孟進暗通倭廷,實則倭廷長久以來也向我國沿海組派倭寇,孟進的意圖乃是為倭廷大開劫掠方便之門,蕭讓、魏謙密謀收集證據,準備彈劾孟進,怎知走漏了風聲,孟進於是借倭廷刺客暗害政敵。”

春歸總算是梳理清楚了這一事件背後的利害關係。

刺客的確是倭人,不過既然與申家暗中接觸,那麼這些刺客便不可能來自倭廷,應當便是所謂的東條大名。

弘復六年先有朝廷命官及地方統領遇刺身亡,緊跟著又發生了倭亂,孟進獲罪,弘復帝宣令徹底與倭廷斷交,兩國不再互通貿易,倭廷幕府元氣大傷,受益者就是那各島名主,倭廷從此不能再對他們形成威脅,各方大名割據勢力越演越烈,完全可以放心大膽擴張版圖及權勢。

同時,組派倭寇騷擾中原沿海的強盜行為並未斷絕,因為東瀛遠懸海外,長久以來各項生活必需品如絲、布、鍋、針、藥材等等皆靠中原供給,倭島物資匱缺,最“省力”的方式,便是打劫中原沿海州縣。

幕府的衰亡,讓他們不再有後顧之憂,組派倭寇出海劫掠的強盜行為無疑更加頻繁!

而福州申門,就是東條大名的幫兇!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