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殿下的狠話雖已放出,但在皇帝還沒有明確表態前,這狠話也就只對江南四省尚持觀望態度的官員們有點效用而已,讓他們不至於把舵盤完全轉向臨淄王黨,多少對於公然違抗政令還存在畏懼心,這樣一來江南四省徵送賦稅一事便還未曾失控。
不過那些隸屬袁黨的官員當然就不可能這樣安靜了。
有上書陳情附劾的,這些人倒也不必在這此時搭理,更有的是一邊附劾一邊仍然把官派糧長的政令當作牟利手段,完全無視周王的狠話,照樣把糧長派選給中戶甚至下戶的官員,周王二話不說就先用御賜金令的特權摘了他們的烏紗帽。
其中最可笑的就是太平府,轄下繁昌縣的縣令選派的糧長家中只有十畝良田,屋宅六間,連佃農都無法養活,農忙之季除了自家人勞作之外還必須得僱請臨工幫手,結果竟被攤派上了糧長,就算戶主賣田賣地傾家蕩產怕都無法完成使命,等待他們的就是律法的嚴懲,除了逃亡沒有其餘的生路。
周王未來監政之前,太平府的官員還不至於如此喪心病狂,選派糧長至少還算是中上戶,那些在年年鉅額行賄和忍受一年重創中選擇了後者的人家,他們有一定的承擔力,不到做一回糧長就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的地步。
這回卻選派了一戶根本無力承擔的農戶,當然就是在公然挑釁政令。
更荒唐的是,太平府的地方長官還往吳王宮“拍出”了一疊證據,繁昌縣令選派的那個糧長竟成了坐擁千畝良田佃農幾近百戶的殷實大戶。
要不是前期工作做得好,也一直沒有放鬆審察各地具體實情,光看那一疊“證據”,周王都差不多要相信這位糧長果然具備擔當糧長的資本了。
太平府知府力保枉法屬官,上級下級一併被摘了烏紗帽。
由副職暫時接任長官的工作。
與此同時,清察不法的行為也初見成效,貪墨的賄款一部份成功追剿,周王大筆一揮將其批發婁藏等一批率先響應政令,不瞞報家產拒絕行賄,樂意主動請派糧長的富賈大戶,將這筆贓款,作為補恤押運賦稅的資金。
這也讓四省商賈如同吃了一枚安心丸。
說到底其實他
們也不是十分懼怕被攤派糧長之職,他們懼怕的是倘若不行賄賂,激怒了那些貪官汙吏甚至於高門大戶,讓他們不能履行徵押職責,落得抄家入獄,甚至賠上了項上人頭,相比起來重賄雖然也會造成損失,但可以保障人身安全。
他們漸漸醒悟過來,倘若周王能夠抵抗得了江南地方官員和諸多高門大族的反撲,徹底肅清四省腐敗的官場現況,輪留被攤派上糧長之職也不是不能接受的政令,江南的富賈原本便居天下之首,倘若不用憂慮官府排壓,造成徵運失職被追究罪責,損失的錢銀其實並不比行賄更多。
周王如今正和官員一決勝負,商賈們其實沒有必要被捲進這團混戰。
至於更為廣大的普通民眾,就更不會心生恐慌了,因為前期的謠言已經不攻自破,臨近徵賦,江南四省並沒有宣佈加重賦收,只有少數地區的官吏還在頂風作案,具體表現為那些已經養成惡霸習慣的吏員口頭散佈加收苛捐雜稅的訊息,用以要脅百姓們“心明眼亮”的行賄,但這些吏員要麼被上級官員懲治,要麼連上級官員都被勒令停職,風氣相比重前竟是空氣的清新,人民群眾的願望很單純,只要能夠安居樂業,他們就不會聽信蠱惑,更加不會參預什麼競儲角逐,縱然在茶餘飯後還有一些好事的人議論儲位的最終歸屬,大多都是坐壁上觀的姿態,一派的現世安穩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