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才彈了不到兩分鐘,便立馬上了一個臺階。
“而且還在不斷進步!”
“這小子開掛了?”
譚盾恐成最接近真相的人。
來到變奏部分時,張遠已經大概適應了鋼琴的手感。
“哎!”譚盾又是一驚。
“他不光手熱了,還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覺。”
《致愛麗絲》這首曲子應該是什麼感覺?
貝多芬聽說了一位名叫愛麗絲的女孩的故事。
這位女孩為了幫助一位臨終的失明老人滿足看一看世界的心願,因而四處求人。
貝多芬知道後,創作並在聖誕夜為老人演奏了這首曲子。
失明多年的老人在聽完曲子後,說自己見到了阿爾卑斯山的雪,大溪地的海,陽光,森林和飛禽走獸……
自然,自由,溫柔,愛,是這首曲子的主題。
而譚盾老師的感知能力遠比普通人強烈。
在聽到張遠彈到變奏部分後,他閉上眼睛,感受到了山,海,叢林……但是!
這些景色都在,可他卻在這曲子裡聽到了一點點……俠氣?
好似是有一位長髮青年,腰佩寶劍,踏三山遊五嶽,浪跡天涯,看遍世間景色。
“他的演奏中加入了個人風格和感受。”
“讓曲子大氣了不少。”
“雖然與原曲的風格不太相符。”
“但敢於表達,且輕易就能用樂曲展現自己的心境,這是一種很強的天賦!”
“絕不是一位學員能做到的!”
譚盾發現,張遠的感覺比能力強。
他的樂感比彈奏能力要高,而且彈奏能力還在快速提升。
“哦,他擅長打戲,就像他白天對我說的那樣。”
“在做不擅長的事時,會去想象自己擅長的事,來讓自己放鬆。”
“所以他的演奏聽著才會有些俠氣在。”
“行知合一,他在做事時的心性很純,這點很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