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人們在臘月二十三這天都要祭灶,就是為了討好灶王爺,除了給灶王爺磕頭上香以外,還會供奉一種叫“芝麻糖”的食品,我們這裡管“芝麻糖”也叫“祭灶糖”。這種糖,吃過的朋友可能最清楚,雖然好吃,卻非常粘牙,供奉這種糖的目的,言說是為了粘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到了天上以後,只能說好事,不能說壞事。不過,這種說法挺矛盾的,嘴都粘住了,既然不能說壞事,又怎麼能說好事呢?或許也可以理解為,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短,吃了人家的好東西,也就不好意思再說人家的壞話了。
祭灶,一般是在晚飯前,天一擦黑兒,全家老少聚在一起,在鞭炮聲中給灶王爺擺上祭灶糖、瓜果等。點上蠟燭和線香以後,由長到幼,挨著個兒給灶王爺磕頭行禮,禮畢以後,把灶王像從牆上揭下來,放火盆裡燒掉,然後把火盆端到屋子外面,全家老小虔誠地看向天空,好像在目送灶王爺迴天似的。小時候,大人說能看見乘著清風上天的灶王爺,小孩兒看不到,小孩兒等長大了才能看到。其實吧,長大了也是啥都看不到,天氣好的話,就能看見天上星星一閃一閃的,我小時候都不知道被這麼騙過多少次了,現在,又輪到我騙我兒子了……
寫到這兒,或許有些較真兒的人會說,既然啥也看不到,為啥還要一代代騙下去呢,其實這不是騙,這是在給孩子一個憧憬、一個信仰、一個敬畏之心,沒有信仰與敬畏之心的人,是最可怕的。
祭灶的時候,要是有親人沒在家裡,就等於祭灶把他(她)“祭”在了外面,有點蔽之門外的意思,無論對他(她)本人或者對家裡人,都是很不吉利的,所以祭灶官這天,天一黑,就不讓出門了,家裡人一定要聚齊,要是有人還沒回家,就要延遲祭灶時間,哪怕等上一等呢。當然了,再等也不能超過午夜十二點。
女人這時候說的,要是今夜不把她閨女的魂魄帶回去,祭灶的時候就會把她閨女“祭”在外面,這說法其實是針對活人的,從沒聽說過祭灶還能把鬼魂“祭”在外面的,都已經在外面了。
這時候,只能說女人想女兒都想的精神不正常了,或許她因為女兒的死,受到了強烈的刺激。
我高祖父聽女人這麼說,嘆了口氣,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不知道該說啥好了。隨後,我高祖父想了想,倒不如幫人幫到底,把她女兒的魂魄招來讓她們母女“團聚”好了。
可能因為我高祖父剛才幫女人解了圍的緣故,女人對我高祖父有幾分信任,也有幾分敬畏,不過她還保留著一份質疑,揣測著我高祖父怎麼會三更半夜出現在這裡。
我高祖父從女人眼神裡看出了那份質疑,但是他並沒有在乎。
這時候,女人從地上慢慢爬了起來,我高祖父藉著地上的燭光,朝女人打量了一下,粗布棉襖,大腰棉褲,一副農婦打扮,年齡在四十歲上下,臉上面板還算細嫩,不像常年在地裡幹農活的村姑,不過也不是啥大戶人家出身。
我高祖父對女人說,自己懂得一些小手段,能給她女兒招魂。
女人聽了,臉上的質疑又減輕了幾分,感恩戴德,給我高祖父直說拜年話兒,還說只要把她女兒魂魄招過來,要她給幾吊錢都行。
我高祖父沒理會她這些話,隨後問她有沒有帶她女兒的衣服,女人趕忙說,帶了帶了。說著,把身上的粗布棉襖解開,從懷裡拽出一個小肚兜,看大小樣式,也就是十來歲小孩子穿的。
女人解釋說,女兒十歲那年,被她那賭鬼丈夫抵押賭債賣給了人販子,後來被輾轉賣到了梁府,這肚兜是她閨女留下的唯一一件物品,女人天天貼身帶著。
我高祖父拿過肚兜看了看,也沒說啥,又還給了女人。
前面已經介紹過兩次了,招魂大致分為三種情況:一種是招活魂,一種是招亡魂,最後一種是招孤魂。
招活魂,也就是喊魂兒,給活人招魂;招亡魂,也就是給死者招魂,前提條件是,死者的遺體和魂魄必須在自己家鄉方圓百里之內;第三種是招孤魂,屬於異地招魂,招到以後,家裡人還要帶著魂魄長途跋涉,返回家鄉。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我高祖父不知道女人要招的是亡魂,還是孤魂,因為聽女人口音,不像是尉氏縣這一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