倆人有一句沒一句的搭了幾句話,雖然覺得張滿囤兩口子欠債的事兒有些糟心,可見到下兩口感情好,又十分有幹勁,還是覺得很欣慰。
更何況,又寶珠那份製茶的手藝,還愁不能過好日子去?
回家路上,林寶珠又跟自家漢子算了些賬目,按著打田大娘跟馬嬸子那打聽來的話。蓋房子的磚瓦加上木頭跟工錢,少說也得十兩銀子。若是要請泥瓦班子,估計還要加一些工錢,不過那樣倒是快一些。
再加上置辦些家當,收拾收拾屋子,還要花費不少。端是起那新房子,連著地皮就得奔著二十兩銀子算了。
不過好在他們現在手裡還有些錢,除去先打算還的一百五十兩銀子,再留下蓋房子的二十兩,還能有差不多十幾兩維持茶山跟家裡的開銷。
等下一茬老鷹茶跟白雞冠茶製成,還能再掙一些讓手頭上松一點。
大概的事兒都定下了,後晌時候,里正捎信兒來說辦好了地契。然後張滿囤又去了一趟鎮子上,尋了鎮上有名的泥瓦班定蓋房子的活兒。
他雖然不常與人交往,但鎮上卻也有交心的朋友。何況石大勇也算是個有人脈的人,到底是衙門出來的,甭管跟誰打交道,都能得了兩分臉面。
所以他到鎮上尋可靠的泥瓦班子,並沒有費什麼力氣。不過半個時辰,就說定了工錢,然後泥瓦師傅就跟著他到村裡丈量土地了。
附近村子泥瓦匠不少,可能碰的上大戶蓋青磚大瓦房的卻不多。可以說,一年碰上一兩回,都算是好光景了。所以張滿囤略略一說,那泥瓦匠師傅就滿口應著,丈量好尺寸,當天就能去置辦磚瓦跟木材,只能三兩日就可以開工。
其實原本開工破土都是有講究的,一般都要先尋了先生給看黃曆,尋個好日子動工。不過林寶珠到底是現代人的底子,並不怎麼信那些個繁瑣的規程跟說道,而張滿囤雖說是古人,但卻不死板,更不會為了那些所謂的虛無縹緲的說法耽擱了正事兒。
所以一商量,幾個人就定下了兩日後開工。兩畝半地的房子,材料全包,加上工錢跟飯食費用,十四兩銀子全包。
定好了這些事兒,張滿囤就想起給媳婦買筆墨紙硯的事兒。
在安平鎮並沒有專門的書齋跟賣筆墨的地方,只是在雜貨鋪裡捎帶著買一些。因著附近都是靠山的村子,雖然鎮上還算繁華,但真正讀書的人卻少之又少,就更別提將將能養家餬口的老百姓,會為著供孩子讀書來買紙筆了。那玩意兒哪是老百姓能買的起的啊。
所以別看雜貨鋪人不少,可真正在賣紙筆那個櫃檯買東西的人,卻是沒有的。甚至可以說,角落裡那些個筆墨紙張都落了一層灰塵了,櫃檯更是格外冷清,連個夥計都沒有。
這會兒有人瞧見面無表情五大三粗的張滿囤直奔筆墨而去,先是一愣,旋即趕緊湊過去詢問起來。這人他們是知道的,跟著家裡的娘子來過幾回,每一回買東西,都算得上莊稼戶裡的大手筆。由此,雖然看起來這人不像是識文斷字的讀書人,卻也沒人輕視他。
張滿囤並不懂那些紙張有什麼區別,只管皺著眉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樣。什麼生宣紙,毛邊紙、元書紙的,還有香墨跟灰墨,哪個知道有什麼不同啊。
夥計一瞧他的表情,差不多就明白怎麼回事兒了。這人果真沒買過這些東西,不過雖然知道張滿囤不懂,卻也沒看不起或是說什麼冷嘲熱諷的話,只是細心解釋道:“這生宣是上好的紙張,無論是作畫還是寫字抄書都很好,也是書院裡常用的紙張。元書紙就比較乾淨,也有柔韌性,味道也有些竹香味,衙門裡寫公文,還有商鋪櫃檯上制簿冊賬冊也會用得著。毛邊紙就要便宜一些,一般都是初初學字或是家貧買不起好紙張的人用來練字的”
聽夥計這麼一說,張滿囤心裡就明瞭了。自家媳婦是用來記賬的,自然是製成冊子最好了,所以當下就買了一刀元書紙。最後又買了一方硯臺跟墨條。也是來買這些東西的人太少了,尤其是像張滿囤這般痛快的,所以最後掌櫃的還讓夥計送了他一支沒有任何花紋的毛筆。
別看東西算不得多,算下來卻也用了二兩三錢銀子。放在平時,這許是一個莊稼戶一年乃至兩年的收成了。不過在張滿囤這裡,只要是媳婦需要的,銀子算不得事兒。
拿了東西回到家,林寶珠是何等歡喜,又是怎樣犒勞他的暫且不說。反正當天晚上,張滿囤到睡覺心裡都冒火呢,恨不能再多給媳婦買一些紙筆回來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