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令人奇怪的是,他們在其他方面卻有驚人的成就!”
“哦?”
白起看向雨琪,不知道她指的是什麼。
“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從印度傳到歐洲的,古代歐洲沒有如此簡單的數字概念。希臘人擅長髮明,但必須用字母來寫數目;羅馬人雖然會使用數字,但只能用圖解方式以四個數字來代表。
瑪雅人使用一點、一橫與一個代表零的貝形符號來表示數字。考古學家研究瑪雅人的數字系統時,發現他們的數字表達與算盤的算珠有異曲同工之妙,使用三個符號:一點、一橫、一個代表零的貝形符號就可以表示任何數字。
類似的原理今天被應用在電腦的“二進位制”上。
這種計數方法,使用於天文學的數字,在瓜地馬拉的吉里瓜發現稱為石標的雕刻石柱中,記載著九千萬年、四億年的數字。
瑪雅的歷法非常複雜,有以260日為週期的卓金歷、6個月為週期的太陰曆、29日及30日為週期的太陰月曆、365日為週期的太陽曆等不同週期的不同曆法。現代天文觀測一年是365.2422天,而瑪雅人已測出一年是365.2420天,與現代只相差0.0002天(大約18秒)。
瑪雅人運算出來著名的金星公式:
月球20x13=260260x2x73=37960
太陽8x13=104104x5x73=37960
金星5x13=6565x8x73=37960
這些公式的意思是,每一種週期經過37960天后,便會相遇在一條直線上,根據瑪雅人的神話傳說,那時“神祇”就會到一處寧靜的休息處所。
金星曆年是指金星環繞太陽一週所需要的時間,瑪雅人費了384年的觀察期,算出584的金星曆年(他們發現金星在八個地球年中剛好走了五圈,然後重複迴圈,便用5除8個地球年的天數——2920——得出584天),今日計算則為583.92天,誤差率每天不到12秒,每月只有6分鐘。以如此高的精確度計算出金星曆年,實在是不可思議。瑪雅計日的單位出奇的大,考古學家已經知道的數值為:
20金(Kin)(天)=1烏納(Unial)(月)或20天
18烏納(Unial)=1盾(Tun)(年)或360天
20盾(Tun)=1卡盾(Katun)或7200天
20(卡盾)=1伯克盾(Baktun)或144000天
20伯克盾=1皮克盾或2880000天
20皮克盾=1卡拉盾或57600000天
20卡拉盾=1金奇盾或1152000000天
20金奇盾=1阿託盾或23040000000天
為何要發展如此巨大的數字?這個數字單位大到即使是現代人也用不上。
以今天的科學眼光來看,如此巨大的數字只有天文學會用到。天文學家經常要用很大的數字單位表示星系間的距離,只有天文學的“天文數字”才會這麼大。在瑪雅曆法中“卓金歷”的歷法,以一年為260天計算。奇怪的是在太陽系內卻沒有一個適用這種曆法的星球。
依照這種曆法,這顆行星的大致位置應在金星和地球之間。卓金歷中的符號,表達瑪雅人所描述的銀河核心,與太極陰陽圖非常相似。
有瑪雅學者認為,卓金歷的歷法記載了銀河季候的執行規律,據卓金歷所言:地球已處在第五個太陽紀,這是最後一個太陽紀。在銀河季候的這一時期,太陽系正在經歷一個歷時5100多年的大週期。時間從公元前3113年起到公元2012年止。
在這個大週期中,地球以及太陽系正在透過一束來自銀河系核心的銀河射線。
這束射線的橫截面直徑為5125地球年。換言之,地球透過這束射線需要5125年。瑪雅人把這個大週期劃分為13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演化都有著十分詳細的記載。
13個階段中每一個階段又劃分為20個演化時期。每個時期歷時20年。曆法迴圈與中國的“天干”、“地支”十分相似。曆法是迴圈不已的,不是像公元紀年直線似的沒有終點,認為自創世以來,地球已經過四個太陽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