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愛新覺羅德第三次內部自相殘殺便是阿敏之死,阿敏本應學會了他父親的教訓,奈何隨著權力的不斷變大,野心也極其膨脹,逐步失去了戒心,最後下場也是悲慘!!!“。多爾袞猶如一個說書人,慢慢的變得沒有感情,像是這些事情與自己無關,他只是一個旁觀者。
&ni
,意為“後鞍橋” ,1586—1640年),愛新覺羅氏。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的次子。後金四大貝勒中的二貝勒。
阿敏曾參與薩爾滸之戰、滅烏拉部、滅葉赫部、克瀋陽、遼陽等戰役,統兵攻打朝鮮,迫使朝鮮國王李倧求和。天聰四年(1630年),因阿敏放棄遵化、永平、遷安、灤州四城,皇太極大怒,召諸貝勒共議阿敏之罪。罪狀除了此次棄四城之外,還有心懷異志、當年在朝鮮謀求自立等等。廷議阿敏死罪,皇太極改為幽禁,僅留莊六所、園二所、奴僕二十,其餘財產歸濟爾哈朗。“
”阿敏前期死裡逃生,中期戰功顯赫,最後又重淘他父親的悲劇,簡直無藥可救“,多爾袞又恨恨的道。
”第一,阿敏前期功勳顯赫,太祖對他大加敕封。“
阿敏的父親和兄弟因謀叛清太祖努爾哈赤,兄阿爾通阿、弟扎薩克圖被殺,父親舒爾哈齊囚禁至死。阿敏免於一死,養於努爾哈赤處。
初封臺吉。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與努爾哈赤長子褚英攻取烏拉宜罕山城,斬千人,獲甲三百,俘其眾以歸。
萬曆四十一年(1613,隨努爾哈赤徵烏拉部,布佔泰以三萬人來戰,諸將欲戰,努爾哈赤止之。阿敏與貝勒代善等議決進,阿敏曰:“布佔泰已出,舍而不戰,將奈何?”,努爾哈赤從之,克其城,遂滅烏拉部。
萬曆四十三年(1615),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時,任鑲藍旗旗主貝勒。
後金天命元年(1616,封和碩貝勒,與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並稱四大貝勒,共執國政,按年齡排行稱二貝勒。
天命四年(1619)三月,破明兵於薩爾滸山、尚間崖,又奉命抵禦明朝總兵劉綎於棟鄂路,代善等繼之,陣斬“晚明第一猛將”劉綎。阿敏與大臣扈爾漢擊敗明遊擊喬一琦,喬一琦奔固拉庫崖,與鮮都元帥姜弘立(又作姜功烈)合營。阿敏同諸貝勒攻之,姜弘立投降,喬一琦自縊。八月,參加滅葉赫部之戰。
天命六年(1621)三月,從努爾哈赤攻克瀋陽、遼陽。七月,鎮江城中軍陳良策叛投明將毛文龍,阿敏遷鎮江沿海居民於內地。十一月,渡鎮江入朝鮮,夜襲毛文龍,斬其守將及兵一千五百,毛文龍僅以身免。
天命十一年(1626,徵喀爾喀巴林部及扎魯特部。
”第二,阿敏征戰朝鮮,大獲全勝“。
天聰元年(1627,命同貝勒嶽託、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等徵朝鮮,臨行時,皇太極命並討毛文龍。大軍攻克義州,分兵直搗毛文龍所居之地鐵山,毛文龍逃到海島。
大軍進克定州,渡嘉山江,克安州、平壤。進至中和,朝鮮國王李倧遣使求和。阿敏與諸貝勒答書數其罪有七,力拒之。
大軍攻至黃州,李倧又遣使請和,阿敏希望攻破朝鮮都城,諸貝勒謂宜待其大臣至,蒞盟許平。總兵李永芳進曰:“我等奉上命仗義而行,前已遺書言遣大臣蒞盟即班師,背之不義。”阿敏怒,叱之退,大軍攻至平山,李倧敗走江華島,遣其臣進昌君至軍,阿敏令吹角督進兵。嶽託乃與濟爾哈朗駐平山,遣副將劉興祚入江華島責李倧。李倧遣族弟原昌君李覺等詣軍,為設宴。宴畢,嶽託議還師,阿敏曰:“吾恆慕明帝及朝鮮王城郭宮殿,今既至此,何遽歸耶?我意當留兵屯耕,杜度與我叔侄同居於此。”杜度變色曰:“上乃我叔,我何肯遠離,何為與爾同居?”濟爾哈朗亦力阻,諸貝勒乃定議許李倧盟,這就是“江都之盟”。阿敏縱兵掠三日,乃還。凱旋而歸,皇太極親自到郊外武靖營慰勞,賜御衣一襲。
”第三,阿敏率軍攻打明朝,戰績赫赫“。
五月,從皇太極徵明錦州,復圍寧遠,擊斬千餘人。
天聰四年(1630)正月,清軍入山海關,克永平府、灤州、遷安等地,皇太極命阿敏偕貝勒碩託率五千人駐。阿敏駐永平府,分遣諸將分守三城,諭降榛子鎮。四月,諭歸降漢文武官曰:“我國法度從來賄賂不行,廉者舉之,貪者弗錄。況皇上簡用者,俱廉潔忠直之士,爾等若有罪,雖賂千金,無益。若無罪,即眾貝勒何懼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