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個打土匪的遊戲,自己必須是官最大的那個,別人都得聽自己安排。
“姐夫,我姐呢?”靜瑩看看被唐植桐順手關上的房門,問道。
“你姐在家呢,我出去打點野味還帶她啊?”唐植桐換了雙鞋,將身上丁零當啷的件,都放在沙發上。
“那可不好說,你倆一向是形影不離的。”王靜瑩捂嘴笑。
葉志娟聽到動靜,兩手都粘著麵粉,從廚房出來打招呼:“桉子來了,你先坐,我把面發上。”
“媽,您歇一會,我來做吧。”唐植桐將外套脫下來,扔沙發上,挽挽袖子,就往廚房走。
“你還會這個?”葉志娟有些驚訝。
“在工地上的時候跟人學過。”唐植桐撒謊了,他上輩子學過,打火燒也需要發麵,跟做饅頭有點差別,當時捎帶手的也學了。
“那我能歇歇了。”聽女婿這麼說,葉志娟放心了,跟著進廚房,把手上的面細細的搓到面盆裡,生怕浪費,都清理乾淨後,才開始洗手。
葉志娟提了級後,工資級別是177塊,後來上面要求工資下調,降了1%,再加上扣除工會費、組織費,拿到手也有一百七十來塊錢。
就她這個級別,僱保姆的大有人在,但考慮到家裡人口少,平常王靜瑩也能幫著分擔一些,加上還要給婆婆那邊寄錢,葉志娟就沒有從外邊找保姆,大部分都是自己動手解決。
前陣子的時候,葉志娟從食堂直接買飯多一些,但這兩天普遍開展增量法,她覺得有些不划算,就把蒸饅頭的活重新撿了起來。
唐植桐洗完手後,先調了半碗溫水,把“老面引子”泡上。
然後燒上一壺水,一會處理斑鳩要用。
眼下沒有民用酵母,上海那邊有工廠生產壓榨式酵母,含水量挺大,一般用在工業上。
國內活性乾酵母的研究和生產要等70年代才起步、發展,在80年代擴大產能。
老面引子是人民群眾自制的一種酵母,各地的做法不同,稱呼也不同,渣頭、麵肥、老肥、老面種、酵面、面引子、面起子,指的都是同一種東西。
四九城這邊的老面引子,是使用發透的面塊與麩皮、玉米麵混合,攪拌成顆粒狀,經充分發酵、曬乾後而成。
常溫儲存,隨用隨取,很方便。
偶爾會有鄰居家的面引子被老鼠啃了,亦或者放壞了、沒了,鄰里之間都會互借一下,等做出來,再還回去。
用老面引子做饅頭,要注意發酵時間,一個操作不好,會使麵糰產生酸味,這時候就需要額外加點鹼面來中和一下。
除了以上方法,也有人直接用小蘇打做發酵粉,但小蘇打的用量得掌握好,否則饅頭表面會發黃,裡面也會有硬硬的、黃黃的麵疙瘩。
鹼面應用範圍更廣一些,除了發麵外,老百姓以前日常還用來刷鍋刷碗。
那時候食用油供應多一些,百姓珍惜吃食的思想弱一點,但今年食用油“節約”以後,越來越多的家庭都是開水燙燙,然後喝掉,不浪費一滴油。
去年的時候,鹼面供應有些緊張,但並未限購,從今年2月份起,鹼面採取憑副食證按人口定量供應,居民4口人以下,每戶每月3市兩;4口人以上,每戶每月6市兩。
小蘇打的供應量也是差不多的樣子,同樣憑證購買,每人每月一市兩,但節假日會有額外少量增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