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芝雖然嘴饞,但這一個月以來很能體諒家裡的情況,從來沒有偷家裡的東西吃,也沒有額外要求什麼東西吃,更沒有因為餓或者饞撒潑打滾求照顧。
相對應的,孩子瘦了。
說不心疼是假的,但張桂芳也不好給女兒開小灶,婆婆、包括她有限的人生經驗都在告訴她,要儘量保持一個較低的飯量,這樣才能比別人堅持更長時間,能在災年裡活下來。
唐植桐兩口子配發的都是桃酥,所以今天的加餐是桃酥。
唐植桐不知道桃酥起源於何時,但知道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桃酥一直是走親訪友的最佳禮品,是很多人童年中不可多得的美味。
可以幹吃,可以蘸水吃,還可以開水衝雞蛋泡著吃。
桃酥的個頭比較大,一斤只有五個,張桂芳拿出來了一包,每人一個,也就是二兩。
今晚是幹吃的,雖然有些幹,但沒有一個人嫌棄,而且不約而同的,全都是一隻手拿著,另一隻手接著,生怕有渣掉在地上浪費掉。
實事求是的講,國家對四九城的兒童非常照顧。
1958年2月之前,點心是放開供應的,只要有錢,想買多少買多少。
1958年2月之後,實行限購,每人每次只能購買2斤,想多買也可以,需要再次排隊。
儘管眼下(
沒有更進一步的規定,但卻不容易買了,只有兩種情況例外,拿著醫院證明或副食本、糧本。
醫院的證明能說明病人需要補充營養,而副食品、糧本則是為了證明家裡有兒童。
1959年10月起,對兒童每人每月補助供應一斤半點心。
張桂芳這兩個月以來都是在月初購買,這部分也沒有給到其他孩子,全都零零碎碎的給了鳳芝。
即便如此,鳳芝依舊瘦了……
與張桂芳做法不同的是劉張氏。
劉張氏的孫子劉家明也是每月有一斤半的點心定量,但買回來就鬧了笑話。
劉家明心眼子不少,每回都會數一數還有多少,但每次吃都會發現少了,問來問去,原來是被劉張氏吃了。
自己的東西,哪怕是自個奶奶吃了,劉家明也是不同意的,那叫一個撒潑打滾,鬧的大院裡家喻戶曉。
劉張氏惱羞成怒:我兒子賺的錢,錢在我手裡管著,我吃塊點心怎麼了?你再鬧,我就不給你買了!
一時間,祖孫倆的行徑在鄰里傳為笑談。
小的不知道孝敬老的,老的不知道疼小的,瞧不上眼的居多。
小兩口配發的點心雖然是單位爭取到的,但總歸得有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