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這些,黃一曦開始料理魚,馬面魚比較簡單,買的時候老闆已經幫忙殺好,去皮,只有巴浪魚要自己收拾。
半斤巴浪魚剛好八隻,黃一曦不只去頭去肚,怕兩個老人看不到,她還把魚刺去掉,免得老人吃的時候不小心被剌到。
白水州人做巴浪魚,有兩種做法,一種是香煎,熱油下鍋,將巴浪魚煎到兩面金黃,再淋上醬油水,煎好的巴浪魚肌理結實,滋味深長,咀嚼起來特別有勁。
黃一曦也愛吃香煎的巴浪魚,不管是稀飯還是乾飯,只要有這道菜,能多吃大半碗飯。
可是考慮到兩位老人的牙口,她還是用清蒸,將巴浪魚用鹽稍微醃製一下,平鋪上盤子裡,再將切好的薑絲鋪在上面,淋了點黃酒。
此時另一個鍋的水剛好燒開,放入醃製好的巴浪魚,黃一曦看下時間,巴浪魚小,只需要大火蒸10分鐘。
這邊魚下鍋,那邊黃一曦將魚丸、馬面魚還有老蟶再清洗乾淨,老蟶性寒,加點薑末,放點鹽巴,加入地瓜粉。
然後將蔬菜洗乾淨,地瓜葉去枝,青蔥切碎,至於絲瓜,得要用的時候才去皮,免得變色。
做好這些,紅燒肉也好了,黃一曦將紅燒肉裡的八角等調料挑出,裝碗,洗乾淨鍋,燒乾水。
這時剛好10分鐘,黃一曦扯了兩張廚房吸油紙,取出蒸好的巴浪魚。將蒸魚水倒掉,鋪上蔥花。
將燒乾水的鍋下油,爆香蔥頭,淋入魚盤,加入兩勺剛才小碗放在旁邊一起蒸魚的豉油。
油鍋內的剩下油蔥也不浪費,直接加冷水放入魚丸,等煮開後加絲瓜和蟶羹再放點蔥花,就是一道美味的湯。
這個時間另一鍋剛好煎馬面魚,煎過馬面魚的鍋剛好炒地瓜葉。
做這些事的時候廚房是敞開的,兩位老人輪流經過觀察,看到孫媳做事有條不紊,統籌安排,滿意地點點頭。
中午的飯桌上非常豐盛,小魚乾蒸好倒一點醬油,鹹中帶一點點甜,很下飯,紅燒肉也是如此,新鮮的馬面魚煎得兩面金黃,放了一點點鹽巴,香得噴鼻,麵條魚做的魚丸湯,放了絲瓜和蟶羹,彈滑鮮美,又清又甜。還有那道地瓜葉,吃起來比空心菜還嫩。
菜都不貴,味道雖非大廚能比,但卻有傳統的味道,卻讓一向講究養生的商爺爺破天荒地吃了滿滿一碗飯還要再添一點,商洛宇則悶頭吃了兩大碗。
“我已經很多年沒吃過巴浪魚了,小時候家裡窮,就算靠海邊也吃不起,只有巴浪魚偶爾能吃下,後來在閩截止東部生活山裡生活,海魚極少,退休後京都和白水州兩邊住,京都那邊沒有巴浪魚,在白水州,你媽看不起巴浪魚,從來不買,嫌粗皮糙肉,價錢低賤,嗤之以鼻,還有地瓜葉也不吃,說是餵豬的。”
老人如孩子,剛才還嫌黃一曦,現在憶苦思甜,又一口一聲乖孫媳了。
即使是這樣,黃一曦也很謙虛,“我聽我爺爺說,巴浪魚之所以不貴,是因為個小產量大,還有這地瓜葉,和以前餵豬的地瓜葉不同品種,這種地瓜葉,是吃葉子的,下面只有根,不長地瓜。”
黃一曦回老家後經常和爺爺黃志新嘮嗑,潛移默化中學了許多平時用不上的知識,但現在和兩位老人聊天卻很合拍,時常讓兩位老人耳目一新。
印象好看什麼都是好的,尤其是看了黃一曦也跟著吃了一碗飯,商奶奶很高興,“能吃是福,好吃好生養,奶奶呀,最不喜歡那些不吃飯的紙片人,風一吹就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