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古今,‘遷都’都是下下之策。
最近的例子就是魏國——魏國經歷魏文侯、魏武侯之後,國力空前強盛,堪稱中原霸王,但後來卻在桂陵、馬陵一敗再敗,又被秦國奪回了河西地區。
魏國朝野恐慌,為了規避秦國的兵鋒,只能將都城遷到【大梁】。
從此,魏國的國力一落千丈,直至今日,已經是二流國家了——很難否認這其中‘遷都’之事對於魏國朝野的打擊有多大。魏國的心氣從此一蹶不振。
再將目光回到咱們秦國——秦國最早的都城,就是【雍城】。那裡是廣袤的隴西地區,是老秦人發家的地方。
後來,經歷了秦國三百年的東擴,版圖逐漸擴大。
但再往後,又遇上了秦靈公、秦悼子這兩代昏君,還有秦出公時期宦官弄權、兵變內亂,終於敗光了老祖宗留下的家產……等傳位到秦獻公的時候,秦國的河西之地已經被魏國奪走,舉國窮困不堪。
秦獻公居然下令遷都——將都城從隴西的【雍城】遷到了【櫟陽】!
舉國大譁!
諸位看官請注意——秦獻公的這次遷都,可不是為了躲避魏國的鋒芒。相反,櫟陽遠比雍城距離魏國更近,幾乎直面魏國的兵鋒。秦獻公遷都至此,是向朝野國人明示決心——絕不再退半步!
這樣的遷都,顯然大大提振了民心士氣。
此後,秦獻公帶著窮困的秦國屢次出擊,武都大戰,擊敗魏韓聯軍;石門大戰,斬首魏軍六萬,獲周天子賜下花紋禮服一件。
再之後,少梁大戰,秦獻公一路大勝,俘虜了魏國的太子,俘虜了魏國主帥公孫痤,一度收復了半個河西地區。
可惜秦獻公死得快,幾乎就在少梁之戰的同年,秦獻公去世。
再後來,就是秦孝公即位——任用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國力恢復,經歷河西一役,終於奪回了秦獻公戎馬兵戈一輩子、心心念念想要收復的河西地區。
秦孝公嬴渠梁借大勝之勢,下令營造新都【咸陽】,將秦國的軍政中心搬離了【櫟陽】這個臨時都城。
這就是咸陽的由來。
如今要棄三百年成果於不顧……要遷都回到老雍城,老秦人又回到隴西草原耕牧……這是何等的心痛?
怕不是也要和遷都【大梁】之後的魏國一樣,從此成為二流國家!再沒有逐鹿中原的雄心壯志了!
唉!
若不是滅國在即……誰也不會選擇這個下下之策啊!
……
但……遷都避難這個下下之策,如今好像也不頂用了——
那趙國來勢洶洶,意圖很明顯——就是為了滅國而來!
該死的羋良小兒那邊則是報仇心切,恐怕也不會輕易放過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