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646 巴人義軍 (1 / 3)

在熊午良拓荒嶺南之前,五溪蠻都過著苦哈哈的日子。

而現在,一切都不一樣了!

楚國人不遺餘力,將耕種的訣竅技巧傾囊相授……還帶來了最好的農具、種子、以及神奇的‘漚肥’之法。

農家子弟們與曲陽建築工程隊通力協作,在嶺南開鑿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水渠——在嶺南,勞動力是廉價的,而材料更是不缺。

木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石材則可以用成車的水泥來代替。

秦始皇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的‘靈渠’,在楚國人手裡變得異常容易——不但成本低廉,而且所需的工期也大大縮短。

有了這些水利設施,耕種效果事半功倍!

五溪人學會了耕作,從此不必茹毛飲血,從此不必飢一頓飽一頓……

此外,楚國慷慨地向嶺南開通了貿易互市——蒼梧北搖身一變,從一座軍事要塞成為了超大的集市。

嶺南人可以用這裡的特產,向楚國交易布帛、金屬農具等等生活必需品。

此外,產自【琅琊】的海鹽,尤為五溪人所追捧。

在以前,海鹽是齊國大商的壟斷貨物——天下用鹽,齊商佔十之八九!

就算其他國家能勉強產出一些礦鹽、井鹽,數量也實在太少。

因此,鹽的價格居高不下,齊國商旅掙得盆滿缽滿。

而湖聰治理琅琊之後,向曲陽書院申請了技術指導,隨後督造了數個‘鹽池’——蒼梧北市場裡這些海鹽,就是琅琊鹽池裡產出來的。

楚國用鹽,從此不再過分依賴齊國。

另外在居住條件上,嶺南人也得到了更好的安置——山裡的五溪人來到了山外定居,而曲陽建築工程隊則模仿當初‘淮南救災’的模式,用水泥和嶺南取之不盡的高檔木材,從無到有集中規劃建設了無數個村落。

五溪人從此過上了好日子!

甚至有幾首著名的歌謠,也流傳到了這裡,被五溪人崇敬地傳唱——

‘曲陽侯啊曲陽侯,他親密的情誼,在心間流淌,沒有他我們活不了,活不了……’

‘將軍的恩情,一輩子還不完……’

……

多方得利,大家都是受益者。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